方劑組成解釋
定痢丹中加入密陀僧,主要考量其收斂止瀉的功效。密陀僧為鉛化合物,性寒涼,味甘澀,入脾、胃經。其具有收斂止瀉、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濕熱下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密陀僧還能抑制腸道菌羣的滋生,減少毒素產生,進一步減輕腸道炎症。因此,定痢丹中加入密陀僧,可有效緩解腹瀉症狀,促進腸道恢復正常功能。
定痢丹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濕熱內蘊導致的泄瀉,白礬能清熱燥濕,收斂腸道,起到止瀉作用。
- 殺菌消炎: 白礬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輔助治療因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白礬的使用需謹慎,不可過量,以免引起中毒或副作用。
定痢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痢疾及相關消化問題。其成分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礦物質,通常具有清熱解毒、鎮痙止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能有效地消除體內的濕熱,平衡脾胃功能,從而改善痢疾的症狀。
然而,鉛丹的應用在現代醫學上存在一定爭議,因為鉛是一種有毒元素,長期攝入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包括神經系統損傷和內臟功能衰竭。因此,在調配和使用定痢丹時,必須非常謹慎,避免高劑量或長期使用,以防鉛中毒的風險。
此外,現代中醫有時會考慮使用替代成分,或在療程中減少鉛丹的用量,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綜上所述,定痢丹的組成需在臨牀經驗和現代醫學指導下謹慎應用。
定痢丹中包含龍骨,主要源於其收斂固澀、止瀉止汗的藥性。
龍骨為動物化石,性寒,味甘鹹,入脾、腎經。其收斂固澀之力,能固護脾胃,收斂止瀉,對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者尤為適宜。此外,龍骨還有止汗的功效,可治療自汗、盜汗等症狀,對於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伴有汗出者,亦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定痢丹中加入龍骨,旨在收斂固澀,止瀉止汗,以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定痢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虛濕盛所致,黃連能清熱燥濕,抑制腸道炎症,起到止痢的作用。
二、抑菌止瀉: 黃連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繁殖,減少病菌對腸道的刺激,進一步達到止痢的目的。
總之,黃連在定痢丹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抑菌止瀉,對於治療濕熱痢疾有顯著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痢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定痢丹主治「小兒下痢久不癒」,適用於小兒長期腹瀉或痢疾,包括血痢(便中帶血)、白痢(黏液便為主)、赤白相雜痢(血與黏液混合下痢)。此方以收澀止痢、清熱燥濕為主要方向,針對久痢氣虛、腸道濕熱未清之證。
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要組成與功效分類
- 密陀僧(一氧化鉛):具收斂、止瀉、殺蟲之效,傳統用於久痢、腸風下血。
- 白礬(明礬):收斂止痢、燥濕解毒,適用於濕熱痢疾,能固澀腸道。
- 定粉(鉛粉):傳統用於殺蟲止痢,但具毒性,現代臨床已罕用。
- 黃丹(鉛丹):與密陀僧同屬鉛化合物,具收斂作用,但需煅制減毒。
- 龍骨(化石類):收澀固脫、鎮靜安神,適用於久瀉滑脫不禁。
- 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治濕熱痢疾要藥。
配伍邏輯
- 收澀為主,清熱為輔:密陀僧、白礬、黃丹、龍骨均為收澀藥,針對久痢滑脫之病機;黃連清解濕熱,治本因。
- 煅制減毒增效:方中鉛類藥物(密陀僧、黃丹)經火煅,毒性稍減,更重收澀之效。
- 米飯為賦形劑:粟米飯搗膏,兼顧護胃之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側重「澀腸固脫」,適用於久痢正虛、腸道失固之證。鉛類藥物收斂力強,佐以黃連清濕熱,龍骨安神固腸,白礬燥濕。然鉛劑毒性需謹慎(雖古人未明,今需注意),現代多代以其他收澀藥(如赤石脂、訶子)。
服法與辨證加減
- 血痢:以黃連湯送服,強化清熱止血。
- 白痢:阿膠湯送服,滋陰養血兼止瀉。
- 赤白痢:米飲送服,顧護脾胃之氣。
總結
定痢丹為古代治小兒久痢之驗方,以收澀為主、清熱為輔,針對滑脫不禁兼濕熱未清之證。然其中鉛類藥物現代已少用,臨床可參考其配伍思路,調整為更安全之收澀藥組合。
傳統服藥法
密陀僧1兩,白礬1兩,定粉1兩,黃丹1兩(以新瓦器盛,紙筋和泥固濟,文武火燒令赤,候冷取出灰用),龍骨1兩,黃連1兩(為細末)。
上為末,粟米飯搗成膏,如黍米大。
每服5-7粒。血痢,黃連湯送下;白痢,阿膠湯送下;赤白相雜,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痢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引《古方妙選》。 組成:密陀僧1兩,白礬1兩,定粉1兩,黃丹1兩(以新瓦器盛,紙筋和泥固濟,文武火燒令赤,候冷取出灰用),龍骨1兩,黃連1兩(爲細末)。 主治:小兒下痢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