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發散

疔發散

DING F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藥奁啓秘》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28%
膀胱經 14%
心包經 14%
心經 14%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疔發散」方劑中加入桑螵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桑螵蛸性味甘寒,入肝、腎經,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疔瘡初起,熱毒壅盛,紅腫疼痛的症狀,桑螵蛸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
  2.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桑螵蛸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對於疔瘡破潰,膿液外溢的患者,桑螵蛸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桑螵蛸在「疔發散」方劑中,不僅能清熱解毒,還可收斂生肌,有助於治療疔瘡。

「疔發散」方劑中包含益母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清熱解毒:益母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疔瘡多為熱毒壅盛所致,益母草可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毒。

二、活血消腫:益母草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血液流通,有助於消散疔瘡周圍的瘀血腫脹,加速其癒合。

綜上所述,益母草在「疔發散」方劑中,發揮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功,有助於治療疔瘡,使其更快痊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疔發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疔毒漫腫,麻木疼痛」,乃針對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之疔瘡腫毒。疔毒特性為發病急驟、腫勢蔓延,伴隨局部麻木疼痛,甚至化膿潰爛。傳統以本方外敷,旨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通絡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桑螵蛸(立春前炙成炭)

  • 藥性:甘鹹平,歸肝腎經,傳統以生品補腎固精。此方特選「立春前」採製,取其蟄伏未動之蟲體,炙炭後性轉苦澀,增強收斂吸濕之力。
  • 外用機理:炭化後具吸附毒邪之效,可拔除瘡毒膿液;其收斂性有助縮小腫脹,防止毒邪擴散。另,《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疔腫」,推測與其解毒斂瘡特性相關。

2. 益母草(小暑前炙存性)

  • 藥性:辛苦微寒,歸肝心包經,生用活血調經。此方取「小暑前」採收,此時藥氣旺盛,炙存性後保留活血涼血之效,減其寒涼而增化瘀之功。
  • 外用機理:能活血散瘀、清熱解毒,針對疔毒之氣血壅滯,改善局部麻木疼痛;其辛散之性助藥力透達肌膚,促進腫消痛止。

3. 麝香(後加)

  • 藥性:辛溫香竄,通行十二經,為活血散結、開竅醒神要藥。
  • 外用機理:其透皮力極強,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增強散結消腫之效;另可通絡止痛,迅速緩解麻木疼痛,尤適疔毒初起未潰階段。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協同增效:桑螵蛸炭吸附毒膿,益母草炭化瘀消腫,麝香通絡散結,三者共奏「清熱解毒→化瘀散結→透毒外出」之序貫作用。
  • 時令採製深意:立春前桑螵蛸取其閉藏之性,炙炭後專攻局部斂毒;小暑前益母草氣血充盛,存性後兼顧活血與清熱。此反映古代「因時製藥」之思維。

四、治療原理總述

本方可視為「解毒-活血-透邪」之外治法,針對疔毒初起、腫痛未潰之證。通過炭藥吸附毒邪、草藥活血消腫、香藥引經透達,使毒邪得散、氣血得通,從而緩解漫腫麻木。其組方簡練,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立春前炙成炭)100個,益母草(小暑前炙存性)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重1兩,加麝香5分,按膏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痺

相同名稱方劑


疔發散, 出處:《藥奁啓秘》。 組成:桑螵蛸(立春前炙成炭)100個,益母草(小暑前炙存性)各等分。 主治:疔毒漫腫,麻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