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果漿中包含銀杏,其原因如下:
- 藥性相合:銀杏,又稱白果,性平味甘苦,入肺、腎經。其具有收斂止瀉、化痰止咳、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白果漿多用於治療咳嗽、哮喘、遺精、白帶等症狀,而銀杏的藥性與其功效相輔相成,能增強藥效。
- 臨牀驗證:白果漿在傳統中醫臨牀應用中,已被證實具有良好的療效。白果作為主要成分,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因此被保留於方劑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果漿」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用於治療「白濁」。白濁為中醫病名,指小便混濁、色白如米泔,或伴隨尿道澀痛,常見於淋證(如膏淋、尿濁)或下焦濕熱、腎氣不固等證候。古代醫家認為,白果性澀而收,能固攝下焦,分清別濁,故用於緩解此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生白果仁(10枚)
- 性味歸經:甘、苦、澀,性平,有小毒;歸肺、腎經。
- 功效:
- 收澀固攝:白果具收斂之性,能固精縮尿,適用於下焦不固之白濁。
- 清濕熱:其苦澀之性可輕微清利濕熱,助化解濕濁鬱滯。
- 化痰濁:白果傳統亦用於痰濕內阻之證,可能間接助化下焦濕濁。
製法與服法
- 擂水飲(搗碎後以水調服),取其生用未經炮製,保留苦澀收斣之性,直接作用於下焦。
- 每日一服,量少而頻,避免過劑傷正。
治療原理探討
- 中醫理論:
白濁病因多與「濕熱下注」或「腎虛不固」相關。白果漿通過其收澀特性,能「約束膀胱」,減少精微下泄(如蛋白質或脂質隨尿流失);同時微苦可滲濕,調和濕熱與固攝之矛盾,體現「通澀並用」之思路。 - 現代推論:
白果含銀杏酸、銀杏酚等成分,可能有輕微抗菌、收斂尿道黏膜作用,或調節尿液代謝異常。然古人純以「濕濁」及「氣化失司」解釋,與現代機理不同。
結論
此方簡便,針對「白濁」屬輕症或初起者,以單味白果收澀為主,符合古人「專藥治專病」之思維。然須辨證施用,若濕熱重者需配伍清利之藥,虛證則需益腎,非單方可全效。
傳統服藥法
生白果仁10枚。
擂水飲,每日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果漿,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 組成:生白果仁10枚。 主治: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