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杏膏中包含銀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銀杏的藥用價值: 銀杏葉具有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力、抗氧化等功效,其提取物可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等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 銀杏的安全性: 銀杏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其安全性已得到長期臨牀驗證,且其副作用較少,適合製成膏劑,方便服用和長期使用。
因此,銀杏作為一種具有藥用價值和安全性的藥材,被廣泛應用於中藥方劑中,例如銀杏膏,以發揮其藥效。
在傳統中醫學中,銀杏膏作為一種藥方,用於特定疾病的治療。然而,根據現代醫學知識與安全標準,如果銀杏膏的組成中含有「水銀」成分,這將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且具潛在危險性的問題。在古代,水銀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被認為具有療效而被用於多種藥方中,包括祛風、解毒等作用。但現代科學研究已明確顯示,水銀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人體攝入後會對神經系統、腎臟等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若銀杏膏中含有水銀,很可能是在遵循古方時未考慮到現代醫學的安全標準所致。對於此類含有潛在有害物質的藥方,應該謹慎使用或尋求替代方案。現代中醫學界也強調,對於古方的應用應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進行安全性評估,以確保患者健康不受損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杏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小兒胎熱,頭上損爛日久,或頭發多虱,瘙癢難當」,其證屬濕熱蘊結頭皮,日久不癒,甚或蟲毒感染所致。小兒體質稚陰稚陽,胎熱內蘊,復因頭皮濕瘡、虱蟲叮咬,導致局部破損、流滋結痂,瘙癢劇烈。銀杏膏以清熱解毒、潤燥殺蟲為主要功效,外用或內服兼施,以改善頭部濕熱毒瘡之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果肉(銀杏)
- 性味甘苦澀平,入肺經,傳統用於斂肺定喘、收濕止癢。
- 白膜偏斂,紅膜偏清,方中「一半去白膜,一半去紅膜」,兼取斂瘡與清熱之效,針對頭皮濕爛與瘙癢並存之病機。
-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白果含銀杏酸等成分,具抗菌、抗炎作用,能抑制皮膚真菌及緩解濕疹。
陳細茶(老茶葉)
- 性涼微苦,清熱解毒、燥濕殺蟲。茶葉含鞣酸、茶多酚,可收斂瘡面、減少滲出,並對虱蟲等寄生蟲有驅除效果。
- 焙製後減其寒性,避免過傷脾胃,更適合小兒稚弱之體。
核桃肉
- 甘溫潤燥,富含油脂,能滋養皮膚、促進瘡面修復。《本草綱目》載其「潤肌,黑髮」,與白果、茶葉配伍,可緩解燥熱傷陰之瘙癢。
家蜜(蜂蜜)
- 甘平潤澤,既能調和藥性,緩解茶葉、白果之澀苦,又能解毒生肌,助瘡瘍癒合。
三、方劑配伍思路
- 清熱解毒:陳細茶為君,清解濕熱毒邪;白果為臣,協同治癢斂瘡。
- 潤燥殺蟲:核桃肉、蜂蜜潤膚緩瘙,避免濕熱化燥傷陰;茶葉、白果兼具殺蟲之效,標本兼顧。
- 劑型設計:煉膏外用可直接塗敷患處,內服則通過清利濕熱調理體質,體現「內外同治」原則。
四、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思路適合濕熱性皮膚病症(如小兒頭瘡、慢性濕疹),若無蟲毒(虱病),可單取清熱潤燥之效。其組方簡潔,兼顧解毒、止癢、修復,體現中醫「以潤制燥、以斂療瘡」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陳細茶4兩(略焙,為細末),白果肉4兩(一半去白膜,一半去紅膜,擂爛),核桃肉4兩(擂),家蜜半斤。
上藥入鍋內煉成膏。
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銀杏膏,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文蛤5錢,白及3錢,赤芍2錢,赤豆3錢,草烏3錢。 主治:痘毒潰爛不癒。
銀杏膏, 出處:《人己良方匯集》。 組成:白果20個,水銀1錢。 主治:小兒胎熱,頭上損爛日久,或頭發多虱,瘙癢難當。
銀杏膏,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陳細茶4兩(略焙,爲細末),白果肉4兩(一半去白膜,一半去紅膜,擂爛),核桃肉4兩(擂),家蜜半斤。 主治:久年咳嗽吐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