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杏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認為具備解毒、驅邪和消腫的功能,能有效處理因外邪侵襲而導致的病症。
銀杏散的主要用途通常是用於治療由血液循環不良或風濕引起的病症,銀杏本身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特性,配合雄黃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能力。雄黃在銀杏散中的加入,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病邪,並通過其熱性特質促進血流,加速病症的康復。
然而,雄黃的使用須謹慎,因其含有的砷成分在一定劑量下可能對人體產生毒害,因此在現代醫學觀點下,對這類成分的應用需有嚴格的劑量控制與適用範圍。綜合而言,雄黃在銀杏散中主要是為了加強其藥效,但使用時需謹慎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銀杏散中包含銀杏,乃因其藥性獨特,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銀杏性平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降逆止嘔、通絡止痛等功效。其藥性平和,適用於多種病症,如咳嗽、哮喘、心悸、眩暈、肢體麻木等。
方劑的組成需根據病症和藥性配伍,銀杏的加入,可發揮其獨特功效,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杏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銀杏散主治「陰濕瘡,瘙癢徹骨不可忍者」,意指因濕邪鬱滯、局部氣血不暢所致的皮膚瘡瘍,特徵為潮濕糜爛、劇烈瘙癢,甚至深入肌骨。其病機可能與濕熱毒邪蘊結或風濕襲表有關,需以燥濕、解毒、止癢為治療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辛溫,有毒)
- 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作用:針對濕毒瘡瘍,能直折濕熱之毒,抑制局部感染;其辛溫之性可散結透邪。
乾白果(甘苦澀平)
- 功效:收澀斂瘡、除濕止癢。
- 作用:白果具收濕特性,可減少瘡面滲液,輔助緩解瘙癢;其微毒特性可能有局部抑菌之效。
朝腦(樟腦,辛熱)
- 功效:通竅辟穢、殺蟲止癢。
- 作用:辛烈走竄,能透達皮膚深層,驅風濕、止劇癢;現代觀點或與其揮發成分刺激末梢神經、麻痹止癢有關。
生礦子灰(即石灰,辛溫,有毒)
- 功效:燥濕殺蟲、蝕腐敛瘡。
- 作用:強烈燥濕拔乾,令瘡面收斂,與雄黃協同強化解毒殺蟲之力。
配伍邏輯
全方以「燥濕攻毒」為主軸:
- 雄黃與石灰為君藥,直攻濕毒;
- 樟腦為佐使,透皮止癢;
- 白果為輔助,斂瘡固表。
四藥皆具毒性,外用可峻快抑制局部病邪,以毒攻毒,且燒酒調敷更能助藥力透達深層。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殺蟲抑菌:雄黃、石灰對病原微生物(如真菌、蟎蟲)有抑制作用。
- 收斂拔乾:石灰、白果減少滲出,改善濕爛瘡面。
- 麻痹止癢:樟腦的局部刺激性可暫時阻斷瘙癢感傳導。
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法則,針對濕毒蘊膚,以峻藥外敷直折病勢。
傳統服藥法
雄黃、乾白果、朝腦、生礦子灰各等分。
上為末。
用於燒酒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銀杏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雄黃、乾白果、朝腦、生礦子灰各等分。 主治:陰濕瘡,瘙癢徹骨不可忍者。
銀杏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杏仁(去皮尖,研)1錢,輕粉1錢,水銀(鉛制)1錢,雄黃1錢。 主治:婦人濕熱下注,陰中作癢,及內外生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