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白芷湯

白虎加白芷湯

BAI HU JIA BA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4%
肺經 34%
脾經 14%
腎經 10%
心經 6%
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加白芷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白虎湯主治熱病,以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為主,容易寒涼傷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石膏等寒涼藥對脾胃的損傷,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2.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的作用。加入白芷湯後,可增強藥效,使清熱解毒、止痛止癢的功效更加顯著,幫助患者更快康復。

白虎加白芷湯方中加入大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解燥熱: 白虎加白芷湯主治溫熱病,症見高熱、口渴、煩躁等。大米性涼,具有清熱解渴之效,可以緩解燥熱之症,使藥力更顯著。

二、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甘草等,皆為寒涼之品,大米則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過寒傷胃,使藥效更柔和。

因此,大米在白虎加白芷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緩解燥熱,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白虎加白芷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白虎加白芷湯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口渴、咽痛等,石膏可清熱解表,降火除煩,緩解患者的發熱症狀。
  2. 解毒散瘀: 石膏具有解毒散瘀的作用,可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舌苔厚膩等症狀。白芷則具有散風解表、通鼻竅的作用,與石膏合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白虎加白芷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白虎加白芷湯以清熱瀉火為主,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2. 潤肺生津,緩解燥熱: 白虎加白芷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容易出現肺燥津傷,知母能潤肺生津,滋陰降火,緩解因熱病引起的肺燥、口渴等症狀,使清熱瀉火之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加白芷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由白虎湯加吳白芷而成,主治「陽明頭痛,發熱,惡寒而渴」。其核心證屬陽明經熱盛,兼挾風邪上攻頭面所致。

  1. 陽明頭痛
    陽明經循行於額面,當熱邪充斥經脈,氣血上逆,可致前額疼痛劇烈。白芷辛溫,專入陽明經,善散風邪、通竅止痛,針對陽明頭痛有顯效。

  2. 發熱、惡寒而渴
    「發熱而渴」為白虎湯證典型表現,因陽明氣分熱盛,灼傷津液;「惡寒」則提示表邪未盡,或熱鬱肌腠導致衛氣宣發失常。白虎湯中石膏、知母清泄裏熱,粳米、甘草護胃生津;白芷辛散,既可助解表透邪,又能宣通經絡,緩解惡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虎湯為底,清泄陽明裏熱
    石膏辛甘大寒,直折氣分熾熱;知母苦潤,助石膏清熱兼滋陰;甘草、粳米和胃護津,防寒涼傷中。此組合針對「發熱、大渴、汗出、脈洪大」之氣分熱盛。

  2. 白芷之增效配伍

    • 引經止痛:白芷為陽明引經藥,能導藥力直達頭面,增強石膏清熱之力對頭部熱邪的針對性,緩解頭痛。
    • 疏風透表:其辛溫之性可輕宣表邪,助白虎湯解除「惡寒」殘餘表證,達表裏雙解之效。
    • 辛散鬱熱:陽明熱盛易致氣機壅滯,白芷辛香行散,能暢通經絡,防熱鬱成毒。

綜論
此方以白虎湯清熱為主,白芷為輔,既強化對陽明頭面熱邪的清泄,又兼顧表邪與經絡不通。全方體現「清中寓散」之法,適用於陽明經熱盛兼風邪上擾之複雜病機,後世亦擴展用於風火牙痛、鼻淵等頭面部熱證。

傳統服藥法


白虎湯加吳白芷。
以水1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涼性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加白芷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九。 組成:白虎湯加吳白芷。 主治:陽明頭痛,發熱,惡寒而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