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毛散

白馬毛散

BAI MA M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四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腎經 32%
膽經 11%
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馬毛散方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腎,強筋健骨: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強筋健骨的功效。白馬毛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龜板可以補益腎氣,使筋骨強健,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2. 緩解寒性濕痹: 白馬毛散中的白馬毛性溫,可祛風散寒,而龜板性寒,可清熱解毒,二者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寒性濕痹所致的疼痛和麻木。

白馬毛散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清熱,涼血止血: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白馬毛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鱉甲的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作用正好可以緩解血熱,達到止血的效果。
  2. 軟堅散結:鱉甲還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可以治療瘰癧、癭瘤等疾病。白馬毛散中加入鱉甲,也有助於散結消腫,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達到止血的效果。

白馬毛散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牡蠣性寒,味鹹,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白馬毛散主要針對肝陽上亢、心神不寧等症狀,而牡蠣可有效抑制肝陽亢盛,使之潛藏,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2.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牡蠣還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作用。白馬毛散中的某些藥物可能導致痰液粘稠,難以咳出,而牡蠣則可以幫助化解痰液,促進排痰,緩解咳嗽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馬毛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專治「帶下病」,依據分泌物顏色區分用藥:

  • 下白帶:取白馬毛為主藥。
  • 下赤帶:改用赤馬毛。
    強調「隨色取之」,反映中醫「同氣相求」「以色治色」的思維,可能隱含五行理論(白屬肺金、赤屬心火)與婦科病機的連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配伍分析

  1. 白馬毛(或赤馬毛)

    • 性味:古載馬毛性平,味苦鹹。
    • 推測作用
      • 《本草綱目》提及馬毛可治「崩中帶下」,可能取其收斂固澀之性,直接對治下焦滑脫。
      • 「隨色取用」或與「以形治形」相關,如馬毛質韌,象徵「束帶脈」,或藉其色入血分(赤)/氣分(白)調和帶脈。
  2. 龜甲、鱉甲

    • 共性:鹹寒質重,歸腎、肝經,為滋陰潛陽要藥。
    • 帶下病機
      • 古代帶下多責之「任帶失約」或「陰虛濕熱」,二甲可能用於:
        養陰清熱:治帶下日久傷陰或虛熱內擾。
        固攝下焦:質重可鎮,潛陽以止漏。
  3. 牡蠣

    • 功效:鹹澀微寒,長於收斂固脫、化痰軟堅
    • 配伍意義
      • 與二甲協同增強固澀之力,針對帶下量多、滑脫不禁。
      • 或兼治帶下伴隨的「瘕聚」(如慢性盆腔炎結塊)。

(2) 全方治療原理推論

  • 核心病機假設
    此方可能針對肝腎陰虛兼下元不固之帶下,症見分泌物質黏、色赤白、腰膝酸軟,或伴隨潮熱。
    滋陰潛陽(龜甲、鱉甲)+ 固澀止帶(牡蠣、馬毛)標本兼顧。
  • 組方特點
    • 動物藥為主:取「血肉有情之品」直入下焦,不同於一般健脾祛濕止帶方(如完帶湯)。
    • 劑量配比:龜甲用量最大(4兩),強調滋陰為本;牡蠣量輕(1兩18銖),側重收斂。

三、可能的臨床延伸思考

  1. 「隨色取用」的深層邏輯
    • 白帶多屬「寒濕」,赤帶多屬「濕熱」,馬毛顏色或象徵調整藥性偏重(白馬毛性偏收澀,赤馬毛性偏清熱)。
  2. 與現代病症對照
    • 或適合慢性宮頸炎、盆腔炎屬陰虛濕熱者,但需結合四診驗證。

此方體現張仲景「異病同治」思想,從藥物組成反推,可能隱含對帶下病「本虛標實」複雜病機的立體調節。

傳統服藥法


白馬毛2兩, 龜甲4兩, 鱉甲18銖, 牡蠣1兩18銖。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日3次。加至1匕半。下白者,取白馬毛;下赤者,取赤馬毛,隨色取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寒之性較重,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白馬毛散,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白馬毛2兩,龜甲4兩,鱉甲18铢,牡蠣1兩18铢。 主治: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