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帳帶散方中使用白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燥濕止癢之效。帳帶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而白礬可以有效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感。
- 殺菌止痛:白礬亦具有一定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進一步減少感染。同時,白礬還可收斂止痛,緩解患處疼痛。
綜上所述,帳帶散方中使用白礬,是根據其燥濕止癢、殺菌止痛的特性,以達到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帳帶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帳帶散所載主治為「急喉閉,并喉風」,此二證皆屬古代喉科急症,特點為發病急驟、咽喉腫塞、呼吸窒悶甚至窒息,多因風熱痰火壅盛或風毒外襲所致。
- 急喉閉:泛指咽喉突然腫痛閉塞,痰涎壅盛,聲音難出,甚則呼吸困難,屬實熱閉阻之證。
- 喉風:廣義指咽喉腫痛急速之證,包括「緊喉風」(類似現代急性喉梗阻),多因痰火、風熱搏結,氣血壅滯咽喉。
此二者均需速治以開閉通竅,化解痰熱壅塞,緩解喉部腫脹。帳帶散以單味生白礬為方,正是取其「湧吐痰涎、清熱解毒、收斂燥濕」之效,以救急挫病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白礬的藥性與作用
白礬(明礬)性味酸澀寒,歸肺、肝、脾、胃經,傳統應用主要聚焦於:
- 湧吐痰涎:白礬具強烈刺激黏膜作用,內服可催吐風痰,尤適用於痰壅氣閉之證。《本草綱目》載其「吐利風熱之痰涎」,能迅速清除阻塞咽喉之痰涎,開通氣道。
- 清熱解毒:寒性可清火熱,對熱毒上攻咽喉之紅腫熱痛有清解之效。
- 收斂燥濕:酸澀之性可收斂黏膜水腫,減少分泌物,緩解喉部腫脹。
2. 配伍邏輯
帳帶散雖為單方,但其設計直指急症病機:
- 急喉閉、喉風的病機核心在於痰熱壅塞或風毒閉阻,氣血不行。生白礬通過催吐(如痰涎膠結)或局部收斂(如黏膜充血),直接解決「痰、熱、腫」三大關鍵。
- 冷水調服增強清熱之效,且冷水可略緩白礬對胃的刺激,避免過度嘔吐傷正。
3. 治療原理推導
- 物理性通閉:白礬湧吐痰涎,迅速解除咽喉物理性阻塞。
- 化學性消炎:其收斂作用可減少黏膜滲出,緩解水腫;寒性清熱輔助降火。
- 局部效應:細末冷水送服時,可能部分藥物直接作用於咽喉局部,發揮收斂消腫之效。
總結
帳帶散以生白礬單刀直入,針對急喉閉、喉風「痰壅熱閉」之病機,通過湧吐、清熱、收斉的協同作用,達到急救開閉的目的。其方簡力專,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應急思路,符合古代喉科急救「痰去閉開」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生白礬。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冷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帳帶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一。 組成:生白礬。 主治:急喉閉,並喉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