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毒丹」方劑中使用鬼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鬼臼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的鬼臼毒素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有效對抗外邪入侵所引起的各種毒症,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
- 活血化瘀: 鬼臼除了清熱解毒外,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因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鬼臼在「除毒丹」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關鍵作用,有助於消除毒素,改善病症。
除毒丹方劑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其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濕疹、疥癬等疾病,具有顯著療效。
- 瀉火除煩: 苦參入心經,能清心火,瀉心熱,對於心煩不寧、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苦參在除毒丹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除毒丹」方劑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青葙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
- 平肝明目: 青葙子入肝經,具有平肝明目的作用。可改善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
因此,青葙子在「除毒丹」方劑中,起到了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肝火上炎等病症。
「除毒丹」方劑中包含「龍膽草」,主要是利用其苦寒清熱解毒之性。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二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瀉肝膽實火,並可清除體內毒素,達到解毒的作用。此外,龍膽草亦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毒邪引起的黃疸、瘡瘍等症狀,亦有良好的療效。因此,龍膽草在「除毒丹」方劑中,扮演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改善患者病症。
除毒丹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硫磺,這一成分的加入有其深刻的中醫理論基礎。硫磺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散熱解毒、化瘀消腫的作用,能夠有效排除體內的毒素和濕氣。在許多傳統病症中,毒邪與濕熱的存在往往是病情加重的關鍵因素,因此,硫磺的使用有助於平衡體內的陰陽,提高免疫力。此外,硫磺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由於瘀血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疼痛和腫脹,因此在除毒丹的配方中,選用硫磺能有效增強其療效。除了消毒解毒外,硫磺的特性還能幫助其他藥材的效能發揮,形成協同作用,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明顯。綜合來看,硫磺在除毒丹的配方中,無論在理論基礎還是實際療效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除毒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蟾蜍,這主要是因為蟾蜍在中醫藥理學中有著獨特的功用。蟾蜍的主要成分為蟾酥,具有解毒、消腫和祛痰的特性。中醫認為蟾蜍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邪毒,因此常用於各種毒邪引起的疾病,特別是皮膚病、腫瘤及各類感染。
此外,蟾蜍還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提高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這些特性使得其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僅是單純的解毒,還能輔助促進癒合和改善整體健康。然而,蟾蜍的使用必須謹慎,因為不當的劑量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毒性影響。因此,在製備除毒丹時,需由專業人士針對病症進行調配,以確保安全與療效。通過合理運用蟾蜍的藥用潛力,除毒丹能夠為患者帶來顯著的療癒效果。
除毒丹中含有白礬,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病症,白礬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除毒丹中加入白礬,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方劑「除毒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疳蛔不癒,傳染兄弟姊妹」,核心在於「疳證」與「蛔蟲」兩大問題:
- 疳證:古代泛指小兒因脾胃虛弱、營養失調所致的慢性虛損性疾病,常見形體消瘦、腹脹、毛髮枯黃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因寄生蟲(如蛔蟲)加重病情。
- 蛔蟲感染:古代認為蛔蟲(腸道寄生蟲)會消耗氣血,甚至引發「疳蛔」,即因蟲積加重疳證,且認為此病具傳染性(可能因糞口接觸或共用物品所致)。
此方旨在殺蟲消疳,尤其針對反覆不癒、擴散傳染的疳蛔問題,通過攻毒殺蟲、清熱燥濕,達到祛邪扶正之效。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殺蟲攻毒為主
- 鬼臼(1兩):有毒,古籍記載能「殺蟲、除邪毒」,針對疳積蟲患。
- 乾蟾(1分):蟾蜍皮或乾體,具毒性,傳統用於「殺疳蟲、消癥積」,尤其疳疾蟲積。
- 硫黃(1分):外用內服皆可殺蟲,但需「燒存性」減毒,針對蛔蟲。
- 白礬(1分):燥濕殺蟲,輔助硫黃增強驅蟲效力。
2. 清熱燥濕為輔
- 苦參(半兩):苦寒清熱燥濕,輔助殺蟲,並緩解濕熱內蘊(疳證常見濕熱體質)。
- 青葙子(半兩):清肝火、明目,可能用於疳證併發眼疾(如角膜軟化症)。
- 草龍膽(半兩):清肝膽濕熱,改善疳證兼夾的消化功能紊亂。
3. 特殊配伍與製法
- 緋絹(1分):即紅色絲絹,古代認為其色赤入血,可能用以「引藥入血」或象徵驅邪(燒存性後炭化入藥)。
- 燒存性為末:將藥物炒炭存性,減低毒性(如硫黃、鬼臼),保留藥效。
- 煉蜜和丸:蜂蜜緩和藥性,避免峻烈傷正,適合小兒服用。
- 沉香湯送服:沉香行氣止痛,助藥力通達,緩解蟲積氣滯之腹痛。
三、推測整體治療原理
- 殺蟲為先:以鬼臼、硫黃、乾蟾等毒性藥直接殺滅寄生蟲,解決「疳蛔」根源。
- 清熱燥濕:苦參、龍膽草等改善濕熱環境,阻斷蟲體滋生條件(中醫認為「濕熱生蟲」)。
- 兼顧體質:疳證患兒多虛弱,燒存性製法減毒,蜜丸緩攻,避免傷正。
- 防止傳染:殺蟲與清熱並用,可能減少蟲卵或濕熱邪毒傳播(古代對傳染的認知)。
此方體現「攻邪為主,兼顧標本」的思路,針對疳蛔交織的複雜病機,結合毒性藥與製法控制,達到祛病不傷正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鬼臼1兩(去毛),苦參半兩(銼),青葙子半兩,草龍膽(去蘆)半兩,硫黃1分,緋絹1分,乾蟾1分,白礬1分。
上銼,拌一處,並燒存性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10丸,磨沈香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同名稱方劑
除毒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鬼臼1兩(去毛),苦參半兩(銼),青葙子半兩,草龍膽(去蘆)半兩,硫黃1分,绯絹1分,乾蟾1分,白礬1分。 主治:疳蛔不癒,傳染兄弟姊妹。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