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消湯
YAN X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名方》引易玉泉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炎消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芒硝味苦鹹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濕熱內蘊導致的炎症反應,如紅腫熱痛等,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 引藥下行,通利水道: 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並具有通利水道的作用。在炎消湯中,芒硝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並促進體內濕熱排出,加速炎症消退。
炎消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引藥下行,清熱利濕:川牛膝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並具有清熱利濕之效,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因此,川牛膝在炎消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消炎止痛,促進組織修復,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炎消湯中包含地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地榆還具備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作用,能促進創傷癒合,減少傷口感染。這對於治療伴隨炎症的創傷、潰瘍等疾病具有輔助作用。
因此,地榆在炎消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多重功效,可有效治療炎症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炎消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濕喉痹、乳蛾、喉風」等急性咽喉炎症,屬中醫「喉科」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熱邪毒壅滯咽喉,或痰火瘀結所致,臨床表現為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甚則化膿潰爛。方劑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核心,旨在祛除熱毒、散結利咽。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陽白孢(炎見消)
推測為地方草藥,名稱帶「消」字,應具清熱散結之效,可能針對咽喉腫痛之熱毒壅盛,直接消炎退腫,為方中君藥。白牛膝
傳統白牛膝多指莧科植物「土牛膝」的變種,性味苦涼,能活血散瘀、清熱利咽,常用於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此處取其降火解毒、引熱下行之功,助緩解咽喉灼熱。地榆
性微寒,味苦酸,傳統用於涼血止血,但亦能清熱解毒。推測在此方中非為止血,而是利用其收斂清熱特性,減輕咽喉黏膜充血腫脹,防止熱毒腐肉成膿。算盤子樹兜(野南瓜兜)
算盤子根味苦澀、性平,民間常用於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其「樹兜」部位(根部)可能具更強散結作用,輔助化解咽喉痰瘀互結之腫塊。
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佐以散結:陽白孢、白牛膝清解熱毒,地榆涼血防潰,算盤子根化痰散結,共奏消腫之效。
- 標本兼顧:一方面直接消炎(治標),另一方面透過活血、收斂、化痰防止病情惡化(治本)。
- 藥性協同:苦寒藥物為主,但算盤子根之平性稍制寒涼,避免過傷脾胃,符合喉科用藥「急治其標」的特點。
總結
此方為民間經驗方,針對急性咽喉炎症以「熱毒壅滯」為病機,透過地方草藥組合快速緩解症狀,體現「簡便驗廉」的特色,尤適用於喉痹初起、腫痛未潰者。
傳統服藥法
陽白孢(又名炎見消)15克,白牛膝15克,地榆12克,算盤子樹兜(野南瓜兜)18克。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炎消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易玉泉方。 組成:陽白孢(又名炎見消)15g,白牛膝15g,地榆12g,算盤子樹兜(野南瓜兜)18g。 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風濕喉痹,乳蛾,喉風等急性咽喉炎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