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花散
YAN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花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的瘙癢症狀。
- 收斂生肌:白礬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並有效防止感染。
因此,鹽花散中加入白礬,能有效改善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的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喉癰與懸癰:
喉癰指咽喉部膿腫,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臨床表現為咽喉腫痛、化膿、吞嚥困難;懸癰則特指生於上顎或軟顎處的膿腫(如「上顎癰」),亦屬熱毒熾盛之證。此類疾病在古代醫籍中多歸為「癰疽」範疇,治法強調解毒消腫、斂瘡排膿。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鹽花(食鹽)
- 性味功效:鹹、寒,入胃、腎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外用能滲透瘡瘍、引邪外出。
- 治療原理:高滲透壓可促使局部組織液滲出,減輕腫脹;其抗菌作用(古人經驗)有助抑制化膿性感染。
2. 白礬(明礬,燒令汁盡後為枯礬)
- 性味功效:酸澀、寒,有毒,入肺、脾經。燒枯後斂瘡力增強,傳統用於收濕止癢、止血化腐。
- 治療原理:枯礬能凝固蛋白質(古人謂「收斂」),促使癰疽膿液乾燥;其低濃度抑制細菌生長,高濃度腐蝕膿瘍以排膿。
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解毒協同:鹽之鹹寒與礬之酸寒相合,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針對咽喉熱毒病機。
- 物理效應:鹽滲透壓脫水消腫,礬固化膿栓,共奏「消腫—排膿—斂瘍」之效。
- 直接外治:箸頭點藥於患處,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內服之毒副作用(礬有毒),符合古代外科「就近祛邪」原則。
衍生氣方比較:
《普濟方》所載「鹽礬散」「玉珍散」組成相近,主治相似,推測為同方異名。此類簡效方反映古代對喉癰急症重視局部處理的臨床思維。
潛在治療原理(以傳統理論闡釋)
古人認為,喉癰乃「火毒上炎」,鹽礪散以鹽「軟堅」破結,礬「收斂」腐蝕,一散一收,調和氣血:
- 鹽屬「水」性,引火下行;礬屬「金」性,斂肺降火。
- 二藥相伍,暗合「五行制化」中「金生水」之理,共抑咽喉之火毒。
此方體現「簡便廉驗」的民間經驗特色,尤適於熱毒未深之輕症癰瘍。
傳統服藥法
鹽花1兩,白礬(燒令汁盡)1兩。
上為細末。
以箸頭點在癰上。
鹽礬散、玉珍散(《普濟方》卷六十引《經驗良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鹽花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組成:鹽花1兩,白礬(燒令汁盡)1兩。 主治:喉癰,及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