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芫花根散」方劑中含有「芫花根」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藥性相符:芫花根性味苦寒,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大便祕結、小便不利等症,芫花根的寒性可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二、配伍增效:芫花根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芫花根與芒硝配伍,可增強瀉下通便的效果;與黃芩配伍,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芫花根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助芫花根溫陽化痰:芫花根性寒,善於清熱化痰,但對於寒邪凝滯、痰飲阻滯者,單用芫花根寒性過於峻猛,恐傷正氣。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功,可與芫花根相配,溫陽化痰,提高其藥效,同時減緩其寒性對人體的損傷。
- 調和藥性,防止寒性過於強勁:芫花根性寒,桂枝性溫,二者相配,寒溫相濟,可使藥性溫和,避免單用芫花根寒性過於強勁,造成損傷正氣。
芫花根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瀉火止癢:芫花根散以清熱解毒、止癢為主,而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癢殺蟲之功效。其能有效抑制皮膚炎症反應,減少瘙癢感,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黃柏與其他藥物如芫花根、苦參等配伍使用,可以互相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黃柏與芫花根均有清熱解毒之功,兩者結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有效地消除皮膚炎症。
芫花根散中加入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痛:乾漆性辛溫,入肝經,具有驅風止痛、消腫生肌之效。芫花根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而乾漆能協助驅散寒濕,止痛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 解毒消腫:乾漆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解蛇蟲毒,並能消腫止痛。芫花根散中亦含有毒性藥物,如芫花根,乾漆的解毒作用可減輕藥物毒性,保護患者。
芫花根散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可與芫花根的消腫止痛作用相輔相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
- 通利水道: 桃仁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可與芫花根共同作用,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加速病竈的癒合。
因此,桃仁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芫花根散的活血化瘀作用,更能促進水液代謝,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芫花根散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月水不通,漸爲癥塊」,即女性月經閉止,進而形成腹部結塊的病症。此屬中醫「癥瘕」範疇,多因氣滯血瘀、寒凝或痰濕阻滯所致。方劑以破血逐瘀、通經散結為主,兼溫通血脈、清熱燥濕,針對瘀血內停、經絡不通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芫花根(君藥)
- 經黃泥煅燒後減毒存性,取其「攻逐瘀血、破癥消積」之效。
- 《神農本草經》載芫花「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逐水」,其根性烈,尤擅破血通經,直接針對癥塊形成之病理產物。
乾漆(臣藥)
- 炒製去其毒性,保留「破瘀血、消積殺蟲」之功。
- 與芫花根協同增強攻逐瘀血之力,針對久瘀成癥之頑固病理。
桃仁(佐藥)
- 去皮尖減苦燥之性,麩炒緩和藥性,發揮「活血祛瘀、潤腸通下」作用。
- 助君、臣藥化瘀,兼防攻逐過猛導致腸燥便秘,體現「化瘀兼顧陰血」的配伍思想。
桂心(佐藥)
- 性溫,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
- 於方中助陽化氣,促進血行,解決寒凝血瘀之病本,並制約芫花、乾漆寒涼之偏性。
黃柏(使藥)
- 銼碎增其藥效釋放,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在破血藥中反佐,防止瘀久化熱,兼治濕熱下注之併發證候。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攻逐與調和並行:芫花根、乾漆峻烈破瘀,合桃仁柔潤活血,形成「剛柔相濟」之勢。
- 寒溫同用:桂心溫通佐制黃柏苦寒,既防寒凝加重血瘀,又免溫燥助熱,體現「去性取用」的配伍智慧。
- 標本兼治:破血藥直攻癥塊(治標),桂心溫通、黃柏清熱調節體內環境(治本),共奏「通經不留邪,化瘀不傷正」之效。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瘀血內結→經閉→癥塊」的病理鏈條,層次分明地運用「破、行、溫、清」四法,展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芫花根1兩(黃泥裹,燒令赤,將出盆,合少時,去泥),桂心半兩,黃柏半兩(銼),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生薑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芫花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芫花根1兩(黃泥裹,燒令赤,將出盆,合少時,去泥),桂心半兩,黃柏半兩(銼),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漸爲癥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