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泉神秘丸

斷泉神秘丸

DUAN QUAN SHEN M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五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6%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脾經 14%
膽經 7%
腎經 7%
胃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5-25

方劑組成解釋

「斷泉神祕丸」方劑中包含牡蠣,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滋陰潛陽:牡蠣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之效。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虛火上炎,心煩失眠、盜汗、遺精等症狀,牡蠣能有效緩解。

2. 平肝鎮驚:牡蠣性寒,能平肝熄風,鎮驚安神。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神志不安、癲癇等,牡蠣能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

因此,「斷泉神祕丸」可能旨在利用牡蠣的滋陰潛陽、平肝鎮驚等藥性,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相關疾病。

斷泉神祕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等功效。在方劑中,若存在熱毒蘊積,或濕熱內蘊,導致發熱、腹瀉、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則黃連可發揮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此外,黃連還可抑制腸道細菌的生長,進一步緩解腹瀉症狀。因此,黃連在斷泉神祕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斷泉神祕丸」中加入槐花,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方劑中若涉及出血、腫脹或熱毒等症狀,則槐花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緩解患者症狀。此外,槐花亦可治療痔瘡、便血等疾病,因此在治療相關疾病的方劑中亦常被使用。

斷泉神祕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側柏葉性寒,味苦澀,入肝、肺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 側柏葉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燥熱等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斷泉神祕丸中加入側柏葉,旨在通過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斷泉神祕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氣益血: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方中加入人參,可補益氣血,提升機體免疫力,改善虛弱體質,有助於改善因氣血虧虛導致的各種病症。
  2. 固本培元:人參能促進細胞生長,提高機體活力,有助於改善臟器功能,延緩衰老。對於長期病患或體虛者,人參可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增強體力,為疾病康復打下基礎。

斷泉神祕丸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為補氣藥之首,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斷泉神祕丸可能針對氣虛、表虛等症狀,使用黃耆來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
  2. 託毒生肌: 黃耆亦具有託毒生肌、排膿止痛的作用。斷泉神祕丸中加入黃耆,可能意在促進傷口癒合,消除炎症,加速病患康復。

「斷泉神祕丸」方劑中含有「蒼耳」,可能是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祛風止癢: 蒼耳性辛溫,入肺經,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風疹瘙癢等症。
  2. 利水消腫: 蒼耳亦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腳氣等症。

因此,在「斷泉神祕丸」中使用蒼耳,可能是為了治療與風濕、水腫相關的疾病,並輔助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斷泉神祕丸:

一種婦科中藥方劑,以牡蠣、黃連、槐花、側柏葉、人參、黃耆、蒼耳等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崩漏、月經過多或閉經等婦科疾病。

組成介紹:

  1. 牡蠣:滋陰養血、清熱化痰、生津止渴。

  2.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3. 槐花:清熱涼血、止血、解毒。

  4. 側柏葉:止血、清熱涼血、活絡止痛。

  5. 人參:補氣、益血、生津、益肺止咳。

  6. 黃耆:益氣、固表、利水消腫。

  7. 蒼耳:祛風散熱、解毒消腫。

主治功效:

主治婦女遠年或近日的崩漏,或是婦女月經本來正常卻忽然停止,而經血又忽然來潮,且持續不斷。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1-2次,每次6-9克。

注意:

  1. 孕婦禁用。

  2. 哺乳期婦女慎用。

  3. 月經期慎用。

  4.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斷泉神秘丸,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牡蠣1兩,山桅1兩,黃連1兩,陳棕4錢(煅灰存性),槐花4錢,側柏葉8錢,人參8錢,黃耆8錢,蒼耳草(煅灰)3錢。 主治:遠年近日血崩,或婦人天癸當住,行之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