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柏枝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蓮藕,主要是取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根據中醫理論,蓮藕性寒、味甘,歸心、脾、胃經,具有很好的清熱涼血作用,適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等。此外,蓮藕還能生津止渴、潤肺化痰,對於熱病煩渴及肺燥咳嗽亦有輔助療效。
在柏枝散的配方中,蓮藕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作用。例如,與柏葉合用,兩者均可涼血止血,但蓮藕偏重於清熱解毒,而柏葉則偏重於收斂止血,二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整體療效。因此,蓮藕在柏枝散中的應用不僅僅是單純的藥物添加,更是中醫辨證施治原則下精心挑選的結果,旨在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枝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普濟方》引《經驗良方》記載柏枝散主治「小兒衄血、吐血」,其功效核心在於 涼血止血。中醫認為,衄血(鼻出血)與吐血多因熱邪迫血妄行,或陰虛火旺損傷脈絡所致。柏枝(柏樹之枝)性味苦澀微寒,歸心、肝、大腸經,傳統本草學認為其能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尤其適用於血熱妄行之證。小兒體質「陽常有餘」,易因風熱或飲食積熱導致血不循經,柏枝散以單味藥簡潔專效,契合小兒用藥「輕清不宜峻攻」的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材選擇邏輯:
- 柏東向枝:古代認為「東向枝」得春木升發之氣,具生機而兼清熱之性(《本草綱目》載柏葉「東向者良」),曬乾後苦寒之性更顯,能肅降火熱。柏枝與柏葉功效相近,均含黃酮類成分(如槲皮素),現代研究證實其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減少出血。
- 製為散劑:散劑直接內服,作用迅捷,適合急症止血;「方寸匕」為古代小劑量單位,符合小兒用藥「量少效專」特點。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涼血:柏枝苦寒,清肝肺之熱(衄血多與肺胃熱盛相關,吐血則常責之肝胃火逆),熱除則血自寧。
- 收斂止血:其性澀能斂,既可物理性吸附創面(如鼻黏膜破損),亦可能通過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 氣血調和:柏枝芳香輕揚,兼具疏泄之性,止血而不留瘀,契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柏枝炭化後更增收斂之效,原方雖未明言製炭,但曬乾後色褐近黑,或有相似作用)。
配伍延伸思考:
雖為單方,若臨牀辨證屬血熱甚者,古代醫家或配伍生地、黃芩增強涼血;虛火上炎者,可佐阿膠滋陰。然原方獨取柏枝,足見其對輕症血熱出血的針對性。
總結
柏枝散以簡馭繁,體現中醫「單行」治法之妙,其療效關鍵在於柏枝的寒澀特性,直接針對血熱妄行的病機,通過清熱與收斂雙重路徑達到止血目的。
傳統服藥法
柏東向枝(曬乾)。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
(《普濟方》卷一五一引《經驗良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柏枝散, 出處:《肘後》卷八。 組成:柏東向枝(曬乾)。 主治:疾疫流行。
柏枝散, 出處:《幼幼新書》引《王氏手集》(見《永樂大典》卷一○三三)。 組成:柏枝(乾者)、藕節(乾者)各等分。 主治:小兒衄血、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