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陵鯉甲湯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制酸止痛: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痛、制酸止嘔的功效。陵鯉甲湯常用於治療胃痛、胃酸過多等症,而海螵蛸能有效緩解胃痛,並抑制胃酸分泌,起到制酸止痛的作用。
- 固澀止瀉: 海螵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止瀉止血。陵鯉甲湯中加入海螵蛸,能有效緩解腹瀉症狀,並增強止痛效果。
「陵鯉甲湯」方劑中包含「鱉甲」,主要原因如下:
-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 對於陰虛火旺、肝腎陰虛所致的症狀,如眩暈、耳鳴、失眠、心悸等,鱉甲能有效地滋陰降火,起到緩解作用。
- 鱉甲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療效。 例如,鱉甲與龜板、地黃等藥材同用,可加強滋陰潛陽的效果,適用於陰虛火旺的患者。鱉甲與牡蠣、海蛤等藥材同用,可增強軟堅散結的效果,適用於瘰癧、癭瘤等疾病。
因此,「陵鯉甲湯」中包含「鱉甲」是根據其藥性以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作用來決定的,旨在針對特定病症,發揮其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
陵鯉甲湯中包含常山,乃因其寒性強,能清熱解毒,並具有抑菌、抗炎作用。常山在方中主要起到以下兩個作用:
- 清熱解毒:陵鯉甲湯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證。常山寒性強,能清熱解毒,直接針對病竈,消散熱毒。
- 抗炎止痛:常山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減輕咽喉部位的炎症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常山藥性強,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服用,不可擅自使用。
陵鯉甲湯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陵鯉甲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附子可溫陽散寒,補益脾腎,從根本上改善陽虛之症。
二、助藥力:附子辛熱,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如川烏、桂枝等亦屬溫熱之品,附子可助其發揮藥效,協同溫陽散寒,加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陵鯉甲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山瘴疾」,即南方山嶺溪源濕熱瘴毒引發之疾,其特徵為:
- 寒熱發作無時:瘴毒伏於膜原,正邪交爭則寒熱往來,發作不規律。
- 痿黃腫滿:濕毒鬱蒸,脾胃受困,氣血不榮則肌膚痿黃;水濕停聚則肢體腫滿。
- 四肢痹弱:濕毒阻滯經絡,氣血不通,故肢體麻木痿弱。
此證屬「濕熱瘴毒夾風邪」,病位在脾胃、肝腎及肌表,需攻毒、燥濕、通絡並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陵鯉甲(穿山甲,炙)
- 性味咸涼,善走竄通絡,直達病所。
- 炙後減其寒性,增活血散結之力,針對「瘴毒深伏」之病機,破瘴毒結聚,兼透邪外出。
臣藥:
烏賊骨(去甲)
- 咸溫澀斂,既燥濕化濁(針對「腫滿」),又防君臣藥過散傷正。
- 去甲者,取其柔韌之性,協調鱉甲、穿山甲之剛烈。
鱉甲(炙)
- 咸寒入肝腎,養陰清熱,防瘴毒化火傷陰。
- 與穿山甲相配,一破一養,攻邪不伐正。
佐藥:
常山
- 辛苦寒,為截瘧要藥,專消膜原瘴毒。
- 與穿山甲協同,一從內化痰濕,一從外透毒邪。
附子(炮)
- 大熱之性佐制全方寒涼,溫陽化氣以祛濕(針對「痿痹」)。
- 炮製後毒性減,留其「通行十二經」之力,助藥勢達四肢。
使藥:酒浸藥汁
- 酒性辛熱,行藥勢、通血脈,助諸藥穿透瘴毒鬱阻之肌腠經絡。
- 「塗身體」外用法,使藥力由表入裏,內外合治。
治療特色
- 攻補並行:穿山甲、常山攻邪為主,鱉甲、附子顧護正氣。
- 動靜相兼:烏賊骨斂濕,穿山甲走竄,一收一散調暢氣機。
- 標本同治:截瘧(常山)治標,通絡(穿山甲、附子)治本。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針對南方瘴氣「濕、毒、伏」的病機特點,熔透絡、燥濕、溫陽於一爐,為古代環境下的特殊治法。
傳統服藥法
陵鯉甲10片(炙),烏賊魚骨(去甲)1兩,鱉甲(炙)1兩,常山3兩,附子1個(炮)。
上切,以酒3升,漬之一夕。
先瘧發前稍稍服之,勿絕藥味。兼以塗身體,斷雜人,勿食飲,過時乃得通人,進飲食。
忌莧菜、生蔥、生菜、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陵鯉甲湯, 出處:《外台》卷五引《小品方》。 組成:陵鯉甲10片(炙),烏賊魚骨(去甲)1兩,鱉甲(炙)1兩,常山3兩,附子1個(炮)。 主治:山瘴疾。南方山嶺溪源瘴氣毒作,寒熱發作無時,痿黃腫滿,四肢痹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