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麥丸
LIU M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50)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肝經 28%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膽經 13%
腎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麥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癢: 硫磺性溫燥,入肺經,具有驅風止癢、殺蟲止癢之效。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疥癬等病症,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 清熱解毒: 硫磺亦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疹、頑固性皮膚病等。其與麥冬、生地等清熱潤燥藥材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並緩解硫磺燥性。
總而言之,硫磺在硫麥丸中發揮著驅風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治療相關疾病。
硫麥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鎮心安神: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之效。對於肝陽上亢、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患者失眠、煩躁等症狀。
-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牡蠣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等症狀,牡蠣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患者呼吸系統疾病。
總而言之,硫麥丸中加入牡蠣,既能平肝潛陽、鎮心安神,又能軟堅散結、化痰止咳,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麥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白帶」,即女性下體分泌過多白色黏稠或稀薄液體,屬中醫「帶下病」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脾腎虛弱、濕濁下注,或寒濕內盛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硫黃(炒)
- 性味:大熱,有毒,歸腎、脾經。
- 古代應用:硫黃具溫腎助陽、散寒除濕之效,常用於命門火衰、下元虛冷之證。針對「白帶」屬寒濕者,硫黃可暖下焦、逐寒濕,從根本溫化寒邪。
蕎麥面(炒)
- 性味:甘涼,歸脾、胃、大腸經。
- 古代應用:蕎麥能健脾消積、除濕滯,炒製後其收澀之性增強。此處與硫黃配伍,一寒一熱,蕎麥既可緩和硫黃之燥烈,又能協助健脾利濕,收斂帶下。
牡蠣
- 性味:鹹澀微寒,歸肝、腎經。
- 古代應用:牡蠣擅長固澀止帶,針對滑脫不禁之白帶,能直接收斂固攝;其性微寒亦可制約硫黃之熱性,防止溫燥太過。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溫腎固本:硫黃為主藥,溫補下元,散寒除濕,針對帶下病之根本(腎陽虛、寒濕內停)。
- 健脾收澀:蕎麥面與牡蠣輔佐,一者健脾滲濕,二者固澀止帶,標本兼治。
- 寒熱調和:硫黃大熱與蕎麥、牡蠣之涼性相配,既防溫燥傷陰,又增澀濕之效。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從「溫陽化濕、固澀止帶」立法,針對「下焦虛寒,濕濁不化」之白帶:
- 硫黃溫腎陽,散寒濕,恢復下焦氣化;
- 蕎麥健脾運濕,從源頭減少濕濁生成;
- 牡蠣直接固澀,約束帶脈。
三者協同,使陽氣复、濕濁化、帶脈固,則白帶自止。
總結
硫麥丸體現古代「溫澀並用」的治法思維,以硫黃之熱驅寒,蕎麥之斂健脾,牡蠣之固止脫,共奏溫腎固帶之效,適用於虛寒性帶下證。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炒),蕎麥面1兩(炒),牡蠣7錢。
上為丸。
空心以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硫麥丸,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組成:硫黃1兩(炒),荞麥面1兩(炒),牡蠣7錢。 主治:婦人白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