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藥搗膏

面藥搗膏

MIAN YAO D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2%
膀胱經 7%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面藥搗膏中添加大風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殺菌消炎:大風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含有的多種活性成分,如大風子素、大風子內酯,能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消炎止痛,對於面部感染、濕疹、癬症等皮膚病症有顯著療效。
  2. 促進癒合:大風子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促進皮膚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同時,它還能改善皮膚微循環,提高局部組織的免疫力,有助於預防感染。

面藥搗膏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面部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瘡瘍、濕疹等症狀,青黛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涼血止血: 青黛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面部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可有效止血消腫,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青黛在面藥搗膏中扮演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角色,有助於改善面部各種炎症、外傷等問題。

雄黃是一種傳統中藥材,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合格的使用範圍內,可以發揮其 medicinal properties。面藥搗膏中添加雄黃的原因主要在於它具備解毒、消腫和抗菌的效果。在古籍中,雄黃被認為對皮膚病、癤瘡以及其他由於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有良好的療效。其獨特的成分對於抑制細菌生長及減輕炎症反應有顯著作用,因此,將其運用於面藥中,能有效改善皮膚狀況。另一方面,雄黃的揮發性成分在外用時能暢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減輕肌肉緊張和疼痛。然而,使用雄黃時需特別注意劑量,以免造成稀釋性中毒,因此,專業醫師應對其使用進行指導和監督。總體而言,雄黃在中藥方劑中的應用,彰顯了傳統醫學對於自然療法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面藥搗膏」方劑中加入樟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炎止痛: 樟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皮膚紅腫、疼痛等炎症反應。在面藥中加入樟腦,可幫助消炎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2. 止癢止癢: 樟腦具有揮發性,能有效抑制皮膚瘙癢,並能驅除蚊蟲等,防止傷口感染。因此,在面藥中加入樟腦,有助於止癢止癢,避免患者因瘙癢抓撓而加重傷口。

面藥搗膏中加入文蛤,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1.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面部炎症,消腫止痛,改善因熱毒引起的皮膚問題。
  2. 滋陰潤燥:文蛤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滋陰潤燥,改善面部乾燥、粗糙等問題,使皮膚光滑細膩。

因此,文蛤在面藥搗膏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角色,有助於改善面部皮膚狀況,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皮膚癢
此方主治皮膚瘙癢,屬中醫「風癢」「濕癢」範疇。古代認為皮膚癢多因風邪、濕毒蘊結肌表,或蟲毒侵擾所致。方中藥物以殺蟲、燥濕、止癢為主,推測適用於頑固性皮膚瘙癢(如疥瘡、癬疾)或伴隨滲液、結痂的濕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功效

  • 大風子(肉):辛熱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殺蟲,主治麻風、疥癬,為治「蟲毒致癢」要藥,直接針對瘙癢根源。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解毒止癢,與大風子協同增強殺蟲之力,對真菌、寄生蟲類皮膚病有效。
  • 樟腦:辛熱香竄,外用能透皮殺蟲、止癢止痛,其揮發特性可引藥深入,兼緩解局部灼熱感。
  • 風化消(芒硝風化):鹹寒軟堅,清熱解毒,能滲濕消腫,緩解熱毒引起的紅腫癢痛。
  • 枯研(枯礬):酸澀寒,收斂燥濕,抑菌止癢,針對濕瘡滲液,助皮膚乾燥結痂。
  • 蛤粉:鹹寒,清熱利濕,外用可吸附滲液,保護瘡面。
  • 密陀僧:辛鹹平,收斂防腐,抑制分泌物,適用於潰爛性皮膚病。
  • 食鹽:鹹寒,殺蟲解毒,輔助滲透藥力,增強他藥效應。
  • 豬油:潤膚賦形,緩解藥性烈性,避免過度燥烈傷皮。

2. 組方邏輯

  • 殺蟲攻毒為主:大風子、雄黃、樟腦為核心,直擊蟲毒、真菌等致癢因素。
  • 燥濕收斂為輔:枯礬、密陀僧、蛤粉處理濕性瘡瘍,減少滲液。
  • 清熱透散為佐:風化消、食鹽清解熱毒,助藥力滲透。
  • 潤膚調和為使:豬油緩衝藥性,避免刺激,保護受損皮膚。

3.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殺蟲解毒—燥濕收斂—清熱透散」的協同作用,驅除致病原(如疥蟲、真菌),改善濕熱蘊結的病理環境,使皮膚由濕爛轉為乾燥,從而止癢愈瘡。外用膏劑形式能直接作用患處,增強局部藥效。


三、總結

此方為古代外用治癢峻劑,適用於蟲毒、濕熱型皮膚病,強調「以毒攻毒、燥濕止癢」。其配伍層次清晰,兼顧病因與症狀,體現中醫外治「標本兼顧」的思路,然藥性偏烈,需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大風子6錢(肉),雄黃2錢,樟腦2錢,風化消3錢,枯研2錢,蛤粉3錢,密陀僧3錢,食鹽2錢。
上為細末,用豬油搗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面藥搗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面藥搗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大風子6錢(肉),雄黃2錢,樟腦2錢,風化消3錢,枯研2錢,蛤粉3錢,密陀僧3錢,食鹽2錢。 主治:皮膚癢。

面藥搗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 面藥搗膏(《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組成:大風子6錢(肉),枯研3錢,青黛3錢,雄黃2錢,樟腦2錢,蛤粉3錢。主治:清熱燥濕解毒。 。 主治:清熱燥濕解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