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白瘦散

面色白瘦散

MIAN SE BAI SH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7%
腎經 17%
肝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9%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面色白瘦散」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開胃,助消化: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經,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的功效。面色白瘦,往往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佳所致。砂仁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運化,從根本上改善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的症狀。
  2.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砂仁還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若脾胃虛寒,寒邪內阻,亦可導致面色白瘦,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砂仁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腹瀉,從而改善面色蒼白。

「面色白瘦散」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脾益氣,改善面色蒼白: 蓮子味甘性平,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養心安神之功效。面色白瘦多為脾氣不足、氣血虧虛所致,蓮子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改善面色蒼白,使面色紅潤有光澤。
  2. 滋陰潤燥,改善形體消瘦: 蓮子亦有滋陰潤燥之效,能滋養陰液,緩解津液不足導致的形體消瘦。同時,蓮子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可補充人體所需,有助於改善營養不良,增強體質。

「面色白瘦散」方劑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改善面色白瘦: 白扁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白扁豆能起到扶正培本、改善面色氣色的作用。
  2. 利濕消腫,促進代謝: 白扁豆亦有利濕消腫之效,能清除體內濕氣,促進代謝,對於因濕氣困阻導致的面色白胖、體態臃腫等問題,白扁豆能起到祛濕消腫、恢復體態的作用。

因此,白扁豆在「面色白瘦散」方劑中,既能健脾益氣改善面色,又能利濕消腫促進代謝,起到整體調理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面色白瘦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針對「小兒氣虛體弱,脾寒證候尤甚」之病機,其核心在於:

  1. 火不生土:指命門火衰難以溫運脾土,導致中焦虛寒,反映於「面色白兼青色」為陽氣不達之象。
  2. 脾肺不足:脾虛則生化之源匱乏,肺氣隨之虛弱,常見形瘦體弱、慢驚風(屬虛證之抽搐)等症。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甘溫補脾為主,佐以醒脾化濕之品,層次分明:

  1. 小米鍋巴(君藥)

    • 性味甘溫,炒焦後增強健脾燥濕之力,專補小兒虛損脾胃。
    • 古代用鍋巴取其「焦香醒脾」之效,既能充飢又可助運化。
  2. 蓮肉、扁豆(臣藥)

    • 蓮肉炒用健脾止瀉,益氣固腸;扁豆炒後增溫性,專化中焦濕濁。
    • 二者協力補脾肺之氣,兼能除濕止瀉,改善完穀不化。
  3. 蔻米、砂仁(佐使藥)

    • 砂仁炒後減其辛燥,更入溫脾和胃;蔻米(白豆蔻)宣暢中焦氣滯。
    • 芳香化濕以助鍋巴運化,防止甘膩礙胃,暗合「補中寓通」之法。

三、配伍特點與機理

  1. 甘溫配伍辛香:紅糖甘緩補中,與鍋巴、蓮肉形成主體補力;砂仁、蔻米之辛散助陽氣布達,針對「脾寒甚」之病勢。
  2. 標本兼治:既治脾虛之本(氣弱),又化濕滯之標(寒濕不運),契合小兒「臟氣清靈」之需。

四、延伸推論
此方設計暗含「培土生金」思維,脾土健運則肺氣自充,故對脾虛日久導致衛外不固、易感風寒者,亦有間接調護之功。全方藥性平和,符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特點,以漸補收功為要。

傳統服藥法


小米鍋巴4兩,蔻米5錢(研),砂仁5錢(炒),蓮肉2兩(炒),扁豆1兩(炒)。
上為細末,用紅糖和成塊。
每服2錢,每天早、晚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脾虛濕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嗜眠症(嗜睡症)四肢抽搐面色發白

相同名稱方劑


面色白瘦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小米鍋巴4兩,蔻米5錢(研),砂仁5錢(炒),蓮肉2兩(炒),扁豆1兩(炒)。 主治:小兒氣虛體弱,脾寒之甚,火不生土,脾肺不足,白兼青色,或慢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