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乳散

吐乳散

TU R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9%
胃經 39%
肺經 10%
腎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吐乳散方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止瀉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白扁豆,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乳食積滯、吐瀉等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增強消化能力。
  2. 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白扁豆還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乳食積滯、發熱、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加入白扁豆,可以有效祛除體內的濕熱之邪,改善乳食積滯的症狀,促進乳汁的正常分泌。

吐乳散方中包含砂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消脹: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溫脾止嘔的功效。吐乳散旨在治療乳汁鬱結、乳房脹痛,砂仁可疏通氣機,消除乳房脹痛,促進乳汁流通。
  2. 和胃止嘔:乳汁鬱結常伴隨噁心嘔吐,砂仁可溫和胃氣,止吐止嘔,配合其他藥物,協同改善乳汁鬱結的症狀。

因此,砂仁在吐乳散中,起到疏肝理氣、消脹止嘔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乳汁鬱結的目的。

吐乳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虛寒、痰飲阻滯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吐乳散針對的是乳汁鬱積、乳汁不暢等症狀,半夏能有效緩解因乳汁停滯而引起的胃氣上逆、嘔吐等不適。
  2. 燥濕化痰: 半夏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因痰濕阻滯乳腺,導致乳汁分泌不暢的症狀,具有較好的疏通作用。半夏能有效化解乳汁中的痰濕,促進乳汁的正常分泌和排出,達到通乳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吐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小兒因脾胃功能未健,易因「積滞」或外邪侵擾導致嘔吐。其主治範圍涵蓋:

  1. 乳食則吐:脾胃運化力弱,無法消化乳食而上逆。
  2. 外邪犯胃:無論寒、濕、熱邪侵襲中焦,皆能引發胃氣不降而吐。反映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嫩」,需調暢中焦氣機以應萬變。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論

  1. 核心藥物

    • 扁豆(炒):健脾化濕,溫和中焦,針對小兒脾虛濕滯之本。
    • 蔻米(白豆蔻)、砂仁(炒):辛溫芳香,醒脾化濁、降逆止嘔,化解濕濁或寒濕困脾之嘔。
    • 法夏(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主力,直接鎮胃氣之上沖。
  2. 兼證加減

    • 夏季/濕熱地域加伏龍肝:溫中止血、吸附濕濁,強化止嘔功效。
    • 雲苓、竹茹:茯苓滲濕健脾,竹茹清熱化痰,針對暑濕或熱嘔,體現「因時因地制宜」思維。

治療原理
此方以「運脾化濕、和胃降逆」為主軸,結合小兒「易虛易實」特點:

  • 辛溫藥為主:化解寒濕積滯,恢復脾升胃降功能。
  • 輕靈配伍:劑量極輕(以「分」計算),符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避免過燥傷津。
  • 動態調整:根據氣候與地域加減,展現中醫「三因制宜」靈活性。

整體而言,吐乳散體現了「祛邪不傷正」的兒科用藥思想,通過調理中焦氣機以應對多種嘔吐誘因。

傳統服藥法


扁豆1錢半(炒),蔻米3分(研),砂仁3分(炒),法夏3分。
夏天或南省加伏龍肝1錢,雲苓1錢,竹茹1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期間服用。
  • 本方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嘔吐嚴重時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吐乳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扁豆1錢半(炒),蔻米3分(研),砂仁3分(炒),法夏3分。 主治:小兒脾胃積滯,乳食則吐,受寒則吐,受濕則吐,受熱則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