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效散

立效散

L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八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10%
腎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效散中加入零陵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炎止痛: 零陵香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立效散所治療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零陵香可以有效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通絡: 零陵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組織修復,加速病症康復。

因此,在立效散中加入零陵香,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立效散中包含蓽茇,主要原因在於其獨特的藥性:

  1. 溫中止痛:蓽茇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立效散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蓽茇可溫暖胃陽,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蓽茇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可疏通氣機,緩解胃腸痙攣,有助於止痛和止瀉。在立效散中,蓽茇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效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治「牙痛、風蚛牙疼、小兒疳牙及走馬牙疳」,屬中醫口腔疾患範疇。古代所謂「風蚛牙疼」,多因風火或濕熱上攻;「疳牙」與「走馬牙疳」則與小兒疳積化熱、毒蝕牙齦相關,常見牙齦腐爛、劇痛流膿。本方以黃連配枳殼,體現清熱燥濕、行氣止痛之思路,尤其針對濕熱鬱火或積滯上炎所致牙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酒製,去吳茱萸)

    • 黃連苦寒,酒洗後減其峻寒,增上行頭面之性;與吳茱萸同炒後去茱萸,既制黃連過寒,又保留其清胃火、解濕毒之效。
    • 主攻濕熱火毒,尤善治胃火上炎之牙痛,《本草正》謂其「治癰疽疔毒…牙疳瘡瘍」。走馬牙疳多因熱毒壅盛,黃連正可清解。
  2. 枳殼(麩炒)

    • 麩炒緩其破氣之性,偏理氣寬中。《藥性論》載其「主腸風痔疾,利腸胃」,其行氣作用能助黃連宣散鬱火,兼治濕阻中焦之氣滯。
    • 氣行則濕熱不聚,可間接減輕牙齦腫脹;且腸胃通暢,肺胃之火得降,符合「上病下取」之理。

配伍意義:

  • 清熱與行氣並舉:黃連直折火勢,枳殼疏通氣機,使濕熱火毒無所依附。
  • 標本兼顧:牙痛雖發於上,但與中焦濕熱相關。黃連治本清源,枳殼調理氣機,契合「六鬱以氣為先,火鬱發之」之旨。
  • 服法差異顯病理:酒送服助藥上行治牙痛;米湯送服緩黃連苦寒護胃,適應泄痢等中焦虛弱證,體現「同病異治」思維。

推論延伸:
此方結構簡練,若擴大應用,凡「濕熱鬱火兼氣滯」之頭面腫痛(如口瘡、喉痹)或濕熱下痢,或可加減化裁。如走馬牙疳重症,古方常配外藥,內服外敷合治更佳。

傳統服藥法


黃連4兩(酒洗,吳茱萸2兩同炒,去茱萸用), 枳殼2兩(麩炒)。
上為末。
每服3錢,空心酒送下。泄瀉,米湯下;噤口痢,陳倉米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腰痛牙齦腫脹痛陰道炎扁桃腺炎疥癬胰臟炎腳氣病痔瘡白帶乳腺炎神經性厭食症子宮崩漏乳房腺體瘤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效散,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訶子肉、文蛤、枯礬各等分。 主治:唇緊瘡,喉痛。

立效散,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良薑、草烏、細辛、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風蟲牙痛。

立效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八。 組成:大黃、黃柏、山梔、寒水石(煅)各等分。 主治:一切胎毒瘡疥未破者,及風疹痛。

立效散, 出處:《百一》卷八。 組成:零陵香(淨洗,軟火炙燥)、蓽茇(洗,銼碎,火鍁上炒燥)各等分。 主治:牙痛,及老人風蚛牙疼,小兒疳牙、走馬牙疳。

立效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一。 組成:定粉末1兩,松香末1兩,黃柏末1兩,黃連末1兩,枯礬末1兩。 主治:胎毒瘡疥,鬢瘡耳瘡,及一切瘡疥;黃水粘瘡。

立效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黃連4兩(酒洗,吳茱萸2兩同炒,去茱萸用),枳殼2兩(麸炒)。 主治:痢,腹中(疒丂)痛,赤白相兼。噤口痢,泄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