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粉塗敷方

胡粉塗敷方

HU FEN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1%
小腸經 5%
肺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粉塗敷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小腸經。其利水消腫作用,能有效改善皮膚紅腫熱痛,並促進炎症消退。同時,赤小豆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抑制細菌滋生,進一步控制炎症,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胡粉塗敷方中加入赤小豆,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提高其治療皮膚病的療效。

胡粉塗敷方中加入糯米,其主要原因有二:

  1. 吸附作用: 糯米具備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傷口分泌物、膿液等,有助於清潔傷口,避免感染。同時,糯米粉能形成薄膜,保護傷口免受外界刺激。
  2. 收斂止血: 糯米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幫助止血,減輕出血量,促進傷口癒合。糯米粉中的澱粉能形成保護層,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胡粉塗敷方中加入糯米,可起到清潔傷口、止血收斂、促進癒合的作用。

胡粉塗敷方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胡粉塗敷方多用於外傷出血、潰瘍等症狀,而山茱萸可收斂傷口,促進血液凝固,止血止痛。
  2. 補益肝腎: 山茱萸性溫,入肝腎經,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作用。對於一些因肝腎虛損導致的出血症狀,山茱萸能起到補益肝腎,固本止血的效果。

總而言之,山茱萸在胡粉塗敷方中,既能收斂止血,又能補益肝腎,可謂是相得益彰。

胡粉塗敷方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皮膚感染、炎症等引起的紅腫熱痛,黃連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
  2. 收斂止癢: 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起到收斂作用,抑制皮膚分泌,減少滲出,同時可以止癢,緩解皮膚搔癢症狀。

因此,胡粉塗敷方中加入黃連,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癢,達到治療皮膚病的功效。

胡粉塗敷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現代醫學中引發了不少爭議。水銀在古代中醫中被認為具備一定的藥效,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能幫助去除體內的病邪,同時加速傷口癒合。水銀在某些情況下被用於外敷,可以達到消炎和鎮痛的效果。

然而,水銀的毒性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已為現代醫學所認識,長期使用或過量接觸水銀可能導致中毒,影響神經系統和腎臟。因此,雖然胡粉塗敷方在傳統中醫中可能被廣泛應用,但其安全性需要重視。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下,中藥方劑的組成應當重新評估,尤其是對於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需謹慎使用,並考慮替代的安全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胡粉塗敷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丹」,即皮膚因外受風邪或濕熱毒邪,而出現紅色斑疹、搔癢或腫痛之症。古代認為風丹多由風熱、濕毒鬱於肌表所致,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為主。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胡粉(鉛粉)

    • 性味:辛、寒,有毒。
    • 功效:外用可收斂生肌、殺蟲止癢,多用於瘡瘍濕疹、皮膚潰爛。
    • 本方用途:清熱解毒、收斂皮膚風毒。
  2. 赤小豆

    • 性味:甘、酸、平。
    • 功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本方用途:清利濕熱,助皮膚濕毒外排。
  3. 糯米

    • 性味:甘、溫。
    • 功效:補中益氣,外用能吸附濕毒、舒緩皮膚。
    • 本方用途:調和藥性,緩解皮膚刺激。
  4. 山茱萸

    • 性味:酸、澀、微溫。
    • 功效:補肝腎、收斂固澀。
    • 本方用途:助皮膚收斂,減輕風丹之滲出。
  5. 黃連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本方用途:清解皮膚濕熱毒邪。
  6. 水銀

    • 性味:辛、寒,有大毒。
    • 功效:殺蟲攻毒,古代外用治頑癬惡瘡。
    • 本方用途:加強殺蟲止癢之力,抑制皮膚風毒。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黃連、胡粉、水銀共奏清熱燥濕、解毒殺蟲之效,針對風丹之熱毒。
  • 祛風止癢:赤小豆利濕,山茱萸收斂,糯米緩和,共助皮膚濕邪排出,減輕搔癢。
  • 生油調敷:賦形劑生油(麻油或植物油)可潤膚,助藥性滲透,並緩和水銀、胡粉之刺激性。

方劑特色

此方為外用散劑,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收斂利濕,符合古代對「風丹」的治療思路。水銀與胡粉雖有毒性,但古代外用於頑固性皮膚病屬常見用法。

總結

「胡粉塗敷方」透過清熱、解毒、收斂、利濕四種途徑,針對風丹之風熱濕毒鬱表而設,為典型的外治方劑。

傳統服藥法


胡粉1兩, 赤小豆1兩, 糯米1兩, 山茱萸1兩, 黃連(去須)1兩, 水銀半兩。
上除水銀外,搗羅為散,生油調如糊,後取水銀於掌中,以律唾研如泥,入藥內研勻。
先以椒湯洗丹上,拭乾,用藥塗敷,1日2-3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且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胡粉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組成:胡粉1兩,赤小豆1兩,糯米1兩,山茱萸1兩,黃連(去須)1兩,水銀半兩。 主治:風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