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連散
DOU L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連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豆連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諸症,赤小豆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濕熱,緩解水腫。
- 健脾益氣:赤小豆兼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脾胃運化水溼,有利於整體病症的緩解。
因此,赤小豆的加入,不僅能夠利水消腫,同時也能健脾益氣,增強藥效,是豆連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豆連散中含有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豆連散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而黃連可以清熱利濕,消除腸道炎症,緩解腹瀉症狀。
- 瀉火止痛:黃連亦可瀉心火,止心煩、口渴、心痛等症狀。豆連散若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黃連則可清心火,緩解症狀,達到止痛之效。
總而言之,黃連在豆連散中的加入,主要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連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
《聖濟總錄》載:「治下注瘡。豆連散敷方。赤小豆,黃連(去須等分)」
主治功效
豆連散,顧名思義,由赤小豆與黃連等分組成。根據古籍記載,其主治「下注瘡」。所謂「下注瘡」,意指瘡瘍發生於人體下部,如腿、足等處,並呈現向下趨勢。此類瘡瘍通常伴隨紅腫、疼痛,甚或流膿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豆連散的治療原理,可由其組成藥物的藥性與功效加以推演分析:
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止瀉、解毒排膿之功。在治療下注瘡時,赤小豆可透過其利水消腫的特性,消除局部組織水腫,緩解腫脹疼痛。其解毒排膿之效,則有助於清除瘡瘍中的毒素與膿液,加速傷口癒合。
黃連: 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下注瘡的成因多與濕熱蘊結有關,黃連的清熱燥濕之性,能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從根本上解決病因。其瀉火解毒之功,則可針對瘡瘍的炎症反應,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此外,黃連的涼血止血作用,對於伴有出血的瘡瘍亦有一定療效。
綜合來看,豆連散以赤小豆的利水消腫、解毒排膿,配合黃連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共同作用於下注瘡,達到消腫止痛、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的治療目的。其配伍思路,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原則,既針對瘡瘍的局部症狀進行治療,又從整體上調理體內的濕熱之邪。此方劑雖僅由二味藥物組成,但藥性相輔相成,功效明確,實為治療下注瘡之簡效良方。
總結
豆連散作為治療「下注瘡」的古方,其療效主要源自赤小豆的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以及黃連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二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之效。此方劑體現了中醫藥「辨證論治」的思想,針對病因病機進行治療,展現了中醫藥在治療瘡瘍方面的獨特優勢。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散。
先用溫鹽漿水洗令淨,次將藥散用豬膽汁調塗之,每日3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豆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組成:赤小豆、黃連(去須)各等分。 主治:下注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