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胡桃塗方中包含胡桃仁,主要原因有二:
- 滋養潤燥: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補腎固精、潤肺止咳、養血潤腸之功效。塗方中加入胡桃仁,可滋養肺腎,潤燥止咳,改善因肺腎不足所致的咳嗽、乾咳、痰少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胡桃仁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在塗方中,胡桃仁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胡桃仁在胡桃塗方中具有滋養潤燥、活血化瘀之功效,有助於改善相關疾病症狀。
胡桃塗方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止癢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真菌感染,減輕皮膚瘙癢、脫屑等症狀。對於濕疹、癬症等皮膚病,硫磺能起到治療作用。
- 收斂生肌: 硫磺具有收斂、生肌作用,能促進皮膚組織癒合,減少傷口感染。胡桃塗方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苦參、蛇牀子等,共同發揮消炎止癢、收斂生肌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胡桃塗方主治「紫癜風并白癜風」,此二證皆屬古代皮膚病範疇。
- 紫癜風:古醫籍多指皮膚出現紫紅色斑片,或伴輕微癢痛,近似於現代「紫癜性皮炎」或「色素性紫癜」。
- 白癜風:即皮膚出現界限清晰之白斑,現代醫學亦稱「白斑病」,因氣血失和或風邪鬱表,導致膚色脫失。
此方為外塗劑,直接作用於患處,意在通過藥物局部調理,改善皮膚色素異常。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性味與功效
- 青胡桃外皮(初結未熟者):
- 性味:苦、澀,微寒(據《本草綱目》載,胡桃青皮具收斂之性)。
- 古代應用:外用可解毒消腫,治療癬瘡、皮膚皴裂。青皮含鞣質、胡桃醌等成分,可能具輕微剝脫、抑菌作用,助祛除表皮異常色素沉積。
- 石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為傳統外用要藥。
- 古代應用:殺蟲止癢、活血散瘀,常用於疥癬、濕疹及皮膚色素病。《本草經》謂其「能化金銀銅鐵,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顯示其強效外用特性。硫黃與皮膚接觸後生成硫化氫,可促進角質溶解,改善局部微循環。
(2)配伍邏輯
- 協同作用:青胡桃皮之收斂解毒,配硫黃之溫通散結,形成「一收一散」之勢。
- 青胡桃皮緩和硫黃刺激性,硫黃增強青皮透皮之力,共奏「祛風解毒、調和膚色」之效。
- 作用層次:
- 表層剝濁:硫黃溶解角質,青皮鞣質收斂,助移除異常沉積之色素或瘀血。
- 深層活血:硫黃溫通,可能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色素新生(針對白癜風)或消散(針對紫癜風)。
(3)治療原理推論
- 紫癜風:硫黃活血散瘀,青皮收斂止血,共消皮下紫斑。
- 白癜風:硫黃刺激皮膚局部代謝,青皮調節表皮功能,或可誘導色素沉著。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外治調內」思維,透過外用藥直接調節病竈,簡便而針對性強。
傳統服藥法
初結青胡桃1顆(取外皮用), 石硫黃1皂子許(研如粉)。
上先取胡桃皮切,研如膏,入硫黃末和勻。
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胡桃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初結青胡桃1顆(取外皮用),石硫黃1皂子許(研如粉)。 主治:紫癜風並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