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荽飲
HU SU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荽飲中包含胡荽,乃因其藥性平和,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
胡荽,又稱香菜,其氣味芳香,性溫,入脾、胃經。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胡荽可發散風寒,起到解表的作用。此外,胡荽亦能理氣止痛,對於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此外,胡荽還具備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口臭、目赤腫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
故胡荽飲中包含胡荽,旨在借其藥性,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胡荽飲]主治「乳石熱氣結滯,經年數發」,此症屬古代「乳石發熱」範疇,多因長期服用金石類丹藥(如五石散)導致熱毒內蘊、氣機壅滯。症狀可見發熱反覆、胸腹痞滿、煩渴躁擾等。胡荽性味辛溫,傳統認為其能「通心脾、散邪熱」,此方取其透散鬱熱、行氣解滯之效,針對熱結久鬱、反复發作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材選擇與炮製
- 胡荽(香菜):全株入藥,但分時令取用(春夏葉、秋冬根),顯古人重視「順時取效」的思維。葉輕揚屬陽,善解表散熱;根沉降屬陰,長於行氣滯。5月5日(端午)採收者,取其「純陽之氣」以加強辟穢散結之力,陰乾保存辛香之氣。
- 劑量與煎法:半斤(約現代300克)配水7升,濃煎至1升半,去滓分服,意在濃縮藥力以攻久結之熱。
性味與作用邏輯
- 辛溫解熱結:胡荽辛香溫通,雖性溫卻能「以辛散熱」,通過宣發鬱滯、開達氣機,使壅遏之熱邪外透。此即「火鬱發之」之理,符合古人治熱病「非獨寒涼可清熱」的辯證思路。
- 分時服藥:「日3次,不拘時候」保持藥力持續,適合纏綿難愈之證,體現「頻服緩攻」的治療策略。
配伍與病機對應
- 此方單用胡荽,未加佐使,反映兩種可能:其一,胡荽單味即可針對「熱氣結滯」的核心病機;其二,金石熱毒久鬱,需藥性專一而力猛,恐雜藥反礙辛散之效。
- 「經年數發」提示病勢纏綿,胡荽辛散之力配合頻服,既能透熱外出,又可預防熱邪復結,符合「治未病」思想。
結論
[胡荽飲]的設計體現「以通為治」的古代熱病思路,針對金石熱毒或長期鬱熱,透過胡荽辛香走竄之性,解氣滯、散邪熱,其分時採藥、濃煎頻服之法,更強化了對「久病痼結」的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胡荽(5月5日採,預收陰乾。春、夏採葉,秋、冬採根)半斤。以水7升,煮取1升半,去滓。每服1盞,日3次,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胡荽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胡荽(5月5日採,預收陰乾。春、夏採葉,秋、冬採根)半斤。 主治:乳石熱氣結滯,經年數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