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散

龜頭散

GUI TO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大腸經 16%
腎經 16%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龜頭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下焦虛寒引起的各類症狀。在其組成中,卷柏被納入的重要原因主要在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及功效。

首先,卷柏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流通,這對於許多由於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病症有顯著療效。其次,卷柏的寒性特質可以中和龜頭散中的其他熱性藥物,使整個方劑的性質更加平衡,從而避免了因過於燥熱而導致的副作用。此外,卷柏還有助於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對於慢性病患者尤為重要。

透過這種綜合調理的機制,卷柏在龜頭散中扮演了增強治療效果和保護身體的雙重角色,確保患者在獲得治療的同時,能夠維持身體的整體健康。

龜頭散是傳統中醫的一種方劑,其主要用於調理腎臟功能、安神定志。在方劑中加入龍骨,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龍骨(化石化的動物骨骼,主要是古代的海洋生物)具有安神鎮驚的功效,能有效減輕焦慮和緊張的情緒。這對於需要緩解心理壓力和提高情緒穩定性的患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龍骨具有固澀作用,可以收斂虛汗,治療因腎虛引起的多種症狀,如盜汗、心悸等。這些症狀通常與腎功能不足有關,而龜頭散正是針對腎虛問題而配伍的方劑。

再者,龍骨的寒性特質,能夠平衡方劑中其他成分的火性,使整體療效更加和諧,達到治療效果的最佳化。因此,龍骨在龜頭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使方劑更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龜頭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大腸虛冷,久脫肛」,即小兒因大腸陽氣不足、氣虛下陷,導致肛門長期脫出難以自復的病症。中醫認為,脫肛多因中氣下陷或下焦虛寒,固攝無力所致,而「久脫肛」更提示病屬慢性、虛寒性病變,需溫補固澀以治本。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龜頭(炙黃焦)

    • 特性:龜性屬陰,但頭部為陽氣所聚,傳統認為具溫補收澀之效。塗酥(酥油)炙烤後,增強溫陽固脫之性,兼能「以形補形」,取動物頭部「升提」之象,對應肛門脫垂之症。
    • 作用:溫腎助陽、固澀下焦,適用於虛寒性脫肛。
  2. 卷柏

    • 特性:又名「還魂草」,性平味辛,生用破血,煨用止血。此方未註明炮製,推測用其生品,取其「辛散」之性,能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滯血瘀;而《本草綱目》亦載其治「脫肛」,可能與其收澀固脫功效有關。
    • 作用:活血通絡兼收澀,助龜頭改善氣血運行與固攝。
  3. 龍骨

    • 特性:味澀性平,為礦物類藥材,質重沉降,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神農本草經》),是古代治療脫肛、遺精等滑脫不禁的要藥。
    • 作用:強化固澀之力,直接收斂脫出的肛門組織。

三、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標本兼顧

    • 治本:龜頭溫補下焦虛寒,從腎論治(腎司二便),提升固攝功能。
    • 治標:龍骨收澀直達病所,卷柏活血防瘀滯,二者共助局部氣血運行與組織復位。
  2. 內外結合

    • 此方為外用散劑,直接敷於患處,通過藥物局部吸收與「挼按納之」(按壓復位)的物理操作,形成「藥力+手法」的協同治療。
  3. 中醫理論依據

    • 「虛者溫之」:龜頭炙後溫陽,針對「大腸虛冷」。
    • 「滑者澀之」:龍骨收澀,符合「久脫」的病理特點。
    • 「氣滯者行之」:卷柏辛散活血,防固澀藥導致的氣血壅滯。

四、總結

龜頭散以溫陽固脫為主軸,結合活血與收澀,形成對「虛冷型脫肛」的立體治療。其組方體現古人「形氣同治」(龜頭形補、龍骨氣沉)、「動靜結合」(卷柏行散、龍骨靜收)的用藥智慧,適用於小兒氣血未充、陽氣易虛的體質特點。

傳統服藥法


龜頭1枚(枯頭者,塗酥,炙令黃焦),卷柏1兩,龍骨1兩。
上為細散。
每次1錢,敷上,挼按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龜頭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五。 組成:龜頭1枚(燒灰)。 主治:小兒屍疰瘦瘠,時發寒熱。

龜頭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龜頭1枚(枯者,炙令焦黃),龍骨1兩。 主治:小兒久痢,脫肛不入。

龜頭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龜頭1枚(枯頭者,塗酥,炙令黃焦),卷柏1兩,龍骨1兩。 主治:小兒大腸虛冷,久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