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鱉頭散中包含「鱉頭」的主要原因在於鱉頭的藥用價值。
鱉,又稱甲魚或團魚,其頭部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熄風的功效。鱉頭富含膠原蛋白、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能滋補肝腎、益氣養血、提高免疫力。
古代醫學認為,鱉頭入藥可治療眩暈、耳鳴、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對於肝腎陰虛、血虛風燥所引起的病症有顯著療效。因此,將鱉頭列入鱉頭散的組成,正是基於其藥用功效和臨牀應用價值。
鱉頭散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取其鎮驚安神之效。龍骨,味甘鹹,性平,入心、腎經。其性質沉降,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
鱉頭散主治小兒驚癇、夜啼不安等症,而龍骨的鎮驚安神功效,可有效緩解小兒驚癇發作,改善夜啼不安的症狀。同時,龍骨亦能收斂固澀,有助於止汗止瀉,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鱉頭散中加入卷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一、止血生肌: 卷柏性寒,味苦澀,入肺、肝經。其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鱉頭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等,卷柏的止血生肌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二、清熱解毒: 卷柏亦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鱉頭散中加入卷柏,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避免傷口感染。
因此,卷柏在鱉頭散中發揮著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鱉頭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主治
綜合《仁齋直指方論》、《聖濟總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嬰童類萃》、《太平聖惠方》等古籍的記載,鱉頭散的主要功效集中於治療小兒脫肛,尤其是久痢所致的脫肛。部分文獻亦提及鱉頭散可用於治療屍注(一種病因不明的虛勞病),但從記載來看,脫肛才是其主要應用方向。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鱉頭:
- 古籍中,鱉頭的使用方式有炙焦黃、燒灰存性等,其炮製目的在於提升藥性,增強收澀止脫之效。《仁齋直指方論》中明確記載,將鱉頭炙焦黃後研末,塗敷腸頭,並以米飲調服,可見鱉頭在方中的主要作用為收斂固脫。
- 根據現代中藥藥理,鱉頭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等作用,其在方中可能起到收斂固澀、補虛止脫的作用。
- 綜合古籍與現代藥理,鱉頭在本方中,可發揮其收斂固澀之性,使脫出的肛門組織回納。
龍骨、卷柏:
- 部分古籍中,鱉頭散常與龍骨、磁石等藥物配伍使用,例如《嬰童類萃》中提到鱉頭散配合木賊草散,而木賊草散中包含龍骨。
- 古籍中雖未明確指出卷柏在鱉頭散中的使用,但從其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特性來看,卷柏可能輔助鱉頭,促進局部血循,改善脫肛造成的腫脹不適。
- 龍骨的收斂固澀、鎮靜安神之效,能加強方劑的固脫作用,並可能緩解因脫肛引起的不適。
治療原理
- 收澀固脫: 鱉頭為本方主藥,以其收澀固脫之性,直接作用於脫出的肛門組織,使之回納。
- 活血止痛: 卷柏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特性,可以改善脫肛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和疼痛。
- 固本培元: 龍骨的收斂固澀作用,可以加強固脫的功效,並起到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有助於患兒的恢復。
- 綜合作用: 鱉頭散並非單純的收澀止脫,而是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總結
鱉頭散主要針對小兒久痢脫肛,通過鱉頭的收澀固脫作用,結合龍骨的固澀和卷柏的活血化瘀之功,達到使脫出肛門回納,並緩解相關不適的治療效果。此方雖以收澀為主,但也考慮到活血通絡,以促進組織修復。
傳統服藥法
死鱉頭1個(燒令煙絕)。
上為末。
以敷肛門,上進,以手按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止血止痢、固脫收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收澀作用,便秘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鱉頭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死鱉頭1個(燒令煙絕)。 主治:脫肛歷年不癒。
鱉頭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引《聖惠》。 組成:鱉頭1個(燒灰)。 主治:小兒屍註諸疾。
鱉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鱉頭1個(燒灰存性),莨菪子(炒)3分。 主治:小兒脫肛。
鱉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東壁土5分,鱉頭1個(炙焦),五色龍骨5分,卷柏4分。 主治:小兒久痢脫肛。
鱉頭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注文)引《肘後方》。 組成:磁石4兩,桂心1尺,猬皮1個,鱉頭1個。 主治:肛出,婦人陰脫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