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楝湯
KU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楝湯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驅蟲止癢: 苦楝皮性寒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苦味能驅除腸道寄生蟲,而其寒涼性則能清熱止癢,對於因蟲毒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 苦楝皮能清熱解毒,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對於因濕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瘡瘍、疥癬等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苦楝湯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苦楝湯主治風寒濕邪阻遏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而麝香氣味芳香,性溫通開竅,能直達病竈,疏通經絡,驅散寒濕,且能活血止痛,緩解疼痛不適。
因此,苦楝湯中加入麝香,不僅能增強其疏風散寒、除濕止痛之功效,更能起到醒神開竅、通經活絡的作用,以達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消渴有蟲:
古代所指「消渴」涵蓋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症的疾病,類似現代糖尿病或某些代謝紊亂症狀。「消渴有蟲」則認為此類症狀可能與體內寄生蟲(如蛔蟲)相關。此方針對蟲積內擾,導致津液耗傷的病理機制,透過驅蟲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間接改善消渴症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藥:有子楝水根(苦楝根皮)
-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入肝、脾、胃經。
- 驅蟲機理:苦楝根皮所含「川楝素」等成分,能麻痺蛔蟲神經節,使其失去附著腸壁的能力,隨瀉下排出體外。其「濃赤黑汁」煎煮法,可能濃縮有效成分,增強毒性以殺蟲。
輔助用藥與服法邏輯:
米煮糜粥:
- 米糜護胃,緩和苦楝根皮之毒性,避免刺激脾胃。
- 空腹狀態(宿勿食)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蟲體,提升驅蟲效果。
先食肥香脯:
- 利用蟲體「聞香舉頭」的特性(中醫「蟲喜甘香」理論),誘使蛔蟲活動上竄,此時服藥可使蟲體更易接觸藥性,提高麻痺效率。
- 漸進式服藥(從一匕至半升)旨在觀察患者耐受性,避免一次性過量中毒。
中醫理論推導
蟲積致消渴:
蟲擾中焦,脾胃失運,濕熱內蘊而耗傷津液,故見口渴、善飢。驅蟲後,脾胃功能恢復,津液得以輸布,消渴自緩。苦寒攻下配伍:
苦楝根皮苦寒下行,既能殺蟲,又導濕熱從二便出,契合「蟲得苦則伏」之說。米粥甘緩,調和峻烈之性,體現「攻邪不傷正」思路。
總結:此方以驅蟲為核心,透過針對性用藥與服法設計,解決蟲積引發的繼發症狀,展現古代中醫「辨因論治」的邏輯。
傳統服藥法
有子楝水根(銼)。
以水煮取濃赤黑汁,用米煮作糜,宿勿食,且先吃肥香脯1片,令蟲聞香舉頭,稍從一口為度,始少進,漸加服1匕,服至半升,便下蛔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肘後方》。 組成:有子楝水根(銼)。 主治:蛔蟲,或攻心痛如刺,口中吐清水。
苦楝湯,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夷志堅》。 組成:苦楝根白皮(切、焙)1握,麝香少許。 主治:消渴有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