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灑湯

苦灑湯

KU S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論》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灑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 半夏味辛、微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苦灑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阻所致的嘔吐,半夏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協同其他藥物達到和胃止嘔之效。

2. 抑制痰濕: 苦灑湯常用於治療痰濕壅阻之證,半夏可燥濕化痰,抑制痰濕的生成和積聚,配合其他藥物清除痰濕,改善患者的症狀。

苦灑湯在傳統中醫方劑中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處方,其成分獨特且療效顯著。在該方劑的組成中,除了常見的中藥材外,還加入了「雞蛋」這一食材,這在中醫藥方中頗為罕見。根據中醫學說,雞蛋性味甘平,能滋陰潤燥、安神養心,適用於虛弱或病後調理之用。在苦灑湯中加入雞蛋,可能是為了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苦寒之性,使之更易被人體接受,同時利用雞蛋的滋補特性,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此外,雞蛋亦可用作載體,幫助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被吸收利用,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統一。這種將食物與藥材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通過自然食材輔助治療,達到調理人體機能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灑湯(亦稱苦酒湯)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傷寒論》,用於治療「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 核心病機:少陰陰虛,虛火上炎,灼傷咽喉,導致局部潰瘍腫痛,甚至影響發聲。
  • 症狀特點
    • 咽喉部潰瘍(生瘡),疼痛劇烈。
    • 因腫痛或痰熱閉阻,故「不能語言,聲不出」。
    • 屬虛熱證,非外感實火,常見於體虛或久病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1. 藥物組成解析

  • 半夏(洗,破如棗核)

    • 性味功效: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散結。
    • 應用邏輯
      • 破如棗核(切碎)增大表面積,利於藥效釋出。
      • 針對「咽中生瘡」可能伴隨的痰濕瘀阻,半夏能化痰開結,疏通局部氣血。
      • 辛溫之性反佐苦酒酸斂,防過於收澀。
  • 雞子白(去黃)

    • 性味功效:甘涼,清熱解毒、潤燥利咽。
    • 應用邏輯
      • 直接滋養咽喉黏膜,緩解灼痛。
      • 雞子白黏滑,可形成保護膜,隔離潰瘍面刺激。
  • 苦酒(醋)

    • 性味功效:酸苦微溫,收斂瘡面、散瘀解毒。
    • 應用邏輯
      • 酸收之性斂瘡生肌,促進潰瘍癒合。
      • 藉醋之散瘀作用,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2.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酸斂與辛散並行
    • 半夏辛散開結,苦酒酸斂生肌,一散一收,調和氣血,共治咽瘡。
  • 標本兼治
    • 治標:雞子白潤燥護黏膜,苦酒直接收斂潰瘍;
    • 治本:半夏化痰散結,防痰熱復聚。
  • 給藥方式
    • 「少少含咽」使藥力持久作用於咽喉,局部吸收見效更快。

3. 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通過 局部消炎斂瘡、化痰散結、潤養黏膜 的協同作用,針對少陰虛火咽瘡的特點:

  1. 清熱不傷陰:雞子白甘涼制約半夏之溫。
  2. 祛邪兼扶正:苦酒殺菌斂瘡,雞子白修復組織。
  3. 氣血同調:半夏通絡散瘀,苦酒活血消腫。

三、後世異名與衍化

《外台》稱「雞子湯」側重雞子白潤燥;《聖濟總錄》「雞子法」強調製法特異性;「半夏苦酒湯」則突顯主藥配伍。名稱雖異,核心不離少陰咽瘡的虛熱痰瘀病機。

總結:苦灑湯為仲景治咽瘡之專方,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適用於陰虛痰熱上擾的咽喉潰瘍,其組方思路至今對黏膜病變治療仍有啟發。

傳統服藥法


半夏(洗,破如棗核)14枚,雞 子1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2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3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愈,更作3劑。
雞子湯(《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雞子法(《聖濟總錄》卷一二 三)、雞殼苦酒湯(《醫學入門》養四)、半 夏苦酒場(《類聚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灑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半夏(洗,破如棗核)14枚,雞子1枚(去黃,納上苦酒着雞子殼中)。 主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