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湯

HE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7%
肺經 18%
心經 9%
腎經 9%
肝經 9%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和胃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性溫,善於芳香化濕,可解暑濕之邪,和胃止嘔,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解表散寒: 藿香還兼具解表散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暑濕所致的感冒,伴隨有胃脘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亦可起到改善作用。

因此,和胃湯中加入藿香,可謂是取其芳香化濕、解表散寒之功,以達到和胃止嘔、調理脾胃的效果。

和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內阻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調和藥性: 和胃湯中其他藥材如黃連、白芍等性寒,容易造成脾胃寒涼,乾薑的加入能夠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總之,乾薑在和胃湯中發揮着溫中散寒、和胃止嘔、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和胃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積: 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麥芽能有效促進消化,緩解食積。
  2. 和胃氣: 和胃湯主要針對脾胃不和所致的症狀,而麥芽不僅消食,還能和胃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調理脾胃、改善食慾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胃湯」,主要成分:藿香、乾薑、麥芽。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藿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麥芽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等功效。

組成介紹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 麥芽: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

主治功效

  • 和胃湯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助陽的功效,可緩解胃寒、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 適用於脾胃虛弱、腹脹、腹痛、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和胃湯」,由乾薑、藿香、麥芽三味藥材組成,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助陽的功效,可緩解胃寒、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脹、腹痛、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茅根1兩,甘草(炙)半兩,竹茹3分,半夏(湯洗7遍,焙)1兩,木通(銼)3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個(劈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初生小兒嘔吐,若嘔吐較重,可加用生薑、大棗等藥物以增強止嘔作用。

相關疾病


霍亂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口臭食慾不振上吐下瀉噁心反胃身體發低熱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舌苔白膩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和胃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組成:二陳湯加丁香、藿香、炮薑、麥芽。 主治:初生小兒嘔吐。

和胃湯, 出處:《婦科玉尺》卷四。 組成:丁香、半夏、枳實、白蔻仁、麥芽、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生薑、大棗。 主治:産後乾嘔。

和胃湯, 出處:《會約》卷七。 組成:陳皮1錢,半夏1錢半,茯苓2錢,甘草1錢,蒼朮2錢,烏藥8分,香附8分,厚朴(薑炒)1錢,蘇梗7分。 主治:霍亂初起,脹痛嘔吐,邪壅於上者。

和胃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四十一引朱丹溪方。 組成:人參3錢,白朮1錢半,陳皮1錢,芍藥5分,乾葛3分,歸身5分,紅花、豆大、甘草(炙)2錢。 主治:補胃氣,滋養陰血。主治:積聚痞塊。

和胃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二。 組成:人參1錢半,黃連6分(土炒),當歸1錢,黃芩7分(土炒),白芍藥1錢(酒炒),茯神1錢,石菖蒲5分,神曲7分,半夏7分,枳實(麸炒)4分,紅花3分,蘇子1錢5分。 主治:噎膈。

和胃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陳皮、半夏(薑制)、縮砂仁(研)、蒼朮(炒)、厚朴(薑炒)、藿香葉、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 主治:和胃化滯。主治:小兒飲食無節,過食油膩、麵食等物,壅塞中脘,以致傷食吐,肚腹脹熱,惡食口臭,頻吐酸粘,眼胞虛浮,身體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