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破積散方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濕邪: 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風濕,並能通經絡,散寒止痛。破積散方中常以治寒濕凝滯,氣血不通為主要病機,秦艽可有效疏散風寒濕邪,解除經絡阻滯,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 秦艽與破積散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具有協同作用。秦艽可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促進其他藥物發揮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破積散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之效。破積散以破除積聚、消腫止痛為目的,加入烏藥可協助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助消化消積: 烏藥亦有理氣健脾、消食導滯之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解積聚的痰飲、食積等,進一步提高破積散的消積功效。
因此,烏藥在破積散中起到行氣止痛、助消化消積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消積散結、止痛化瘀的目的。
破積散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破積散主要用於治療積滯內停、濕熱蘊結所致的腹脹、腹痛、泄瀉等症。黃芩苦寒,善於清熱燥濕,可以清除腸胃中的濕熱之邪,解除其對脾胃的阻礙,有助於消積化滯。
- 瀉火解毒:黃芩還具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抑制濕熱之邪的毒性,防止其對腸胃造成更大的損傷,進一步促進積滯的消散。
總之,黃芩在破積散方中發揮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有效地解決了積滯內停、濕熱蘊結的病症,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破積散方中加入益母草,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及消積化癥的功效。益母草性味辛、苦,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在破積散中,益母草可促進血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積塊,減輕疼痛。同時,益母草還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破積散的整體療效。
破積散方劑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軟堅散結: 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其富含藻酸、甘露醇等成分,能有效化解體內痰濁、瘀血、積聚,對於乳房腫塊、甲狀腺結節等病症有良好療效。
- 利水消腫: 海藻亦具利水消腫功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因濕熱阻滯、痰飲內停所致的腫脹,如腹水、淋巴結腫大等,海藻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破積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破積散主治癥結積聚、血瘀不通,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癥結,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當歸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瘀血停滯。破積散方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減輕活血藥物的副作用,並促進血行,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積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酒凝血注作疽,紅腫作痛,骨節痠麻」,屬中醫「瘀熱夾濕」之證。病因多因過飲酒醴,導致濕熱內蘊,血行不暢,瘀滯經絡,化熱成毒,發為癰疽腫痛;同時濕瘀阻滯關節,氣血不通,故見骨節痠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散瘀,通絡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化瘀止痛,助氣血通暢。
-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助瘀血從水道排出。
- 秦艽:祛風濕、舒筋絡,善治關節痠痛,兼清濕熱。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黃芩:清上焦濕熱,瀉火解毒,抑酒毒鬱熱。
- 海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助散瘀腫,兼引藥下行。
理氣行滯,通調氣血
- 烏藥(童便炒):童便製後增強下行活血之效,辛溫行氣,散寒止痛,助氣行則血行。
- 杉節:為引經藥,善祛風濕、止痹痛,直達關節骨節。
三、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清熱活血、行氣散結」為核心,針對「酒毒瘀熱」病機:
- 活血藥(當歸、益母草)配伍 清熱藥(黃芩)化解瘀熱;
- 行氣藥(烏藥)助血行,防瘀滯;
- 祛濕通絡藥(秦艽、杉節)針對骨節濕痺;
- 海藻軟堅,引藥力至腫痛處。
四、推測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癰疽腫痛外,此方或可用於:
- 濕熱瘀阻型痛風關節炎(紅腫熱痛);
- 婦人經閉腹痛屬瘀熱者;
- 跌打損傷後瘀腫化熱,伴筋骨痠痛。
全方標本兼顧,以通為用,體現「治瘀先調氣,熱毒須涼散」的中醫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秦艽1錢,烏藥(童便炒)1錢,黃芩1錢半,益母草1錢半,海藻1錢半,當歸1錢半。
杉節3個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破積散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服用。此外,破積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脾胃虛弱、體質虛寒的人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破積散,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秦艽1錢,烏藥(童便炒)1錢,黃芩1錢半,益母草1錢半,海藻1錢半,當歸1錢半。 主治:酒凝血註作疽,紅腫作痛,骨節痠麻。
破積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香附米4兩(醋浸煮乾),梔子仁(炒黑)2兩,三棱1兩,莪朮1兩,鬱金1兩,枳殼1兩,黃連1兩,大黃1兩。 主治:心氣痛,食積肚腹痛,飲熱積塊痛,症屬實熱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