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挲石散
MO SUO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摩挲石散方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冰片性涼,味辛,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開竅醒神: 冰片具有芳香開竅的功效,能通鼻竅,醒神止痛,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頭痛、神志不清等症狀也有幫助。
此外,冰片還具有止癢、消炎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外傷、燙傷、蟲咬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摩挲石散中包含石膽草,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性。石膽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痛止血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石膽草,主要針對其消腫止痛的作用。石膽草能有效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並能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因此,石膽草在摩挲石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摩挲石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血灌瞳仁外障」,即現代所稱之「前房積血」或「眼內出血」。此證因外傷、內熱上攻,或氣血逆亂導致血溢絡外,瘀血積聚於瞳仁(瞳孔)及外障(眼前房或眼球表層)。臨床表現為視物模糊、眼紅腫痛,甚則瞳仁被血遮蔽。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摩掌石(婆娑石)
- 古代記載其性涼質重,能「鎮驚明目」。《本草綱目》提及可治「目赤翳障」,推測其具清熱、收斂之效,可能通過降火凉血以緩解充血,並促進瘀血消散。
曾青
- 為礦物藥,色青入肝,《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目痛,明目」,傳統認為能清肝火、退翳膜。肝開竅於目,曾青可能通過瀉肝經鬱熱,改善血熱妄行之出血。
龍腦(冰片)
- 辛香走竄,能開竅散鬱、清熱止痛,《海藥本草》稱其「主内外障眼」。冰片穿透力強,可引藥入目,局部使用能緩解眼脹痛,且其揮發性成分或可促進血行,助瘀血吸收。
石膽(膽礬)
- 酸澀寒,具收斂防腐之效,《日華子本草》言其「治蛑牙、鼻息肉、眼瞼赤爛」。外用可收濕斂瘡,推測能減少眼部組織滲出,防止瘀血化熱成膿。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礦物藥為主,結合清熱(曾青)、散瘀(摩掌石)、開竅(龍腦)、收斂(石膽)四法:
- 清熱凉血:曾青、摩掌石協同清泄肝經火熱,從源頭減少血溢。
- 化瘀通絡:冰片辛散,助摩掌石推動局部瘀血代謝。
- 防腐生肌:石膽收斂止血,防止繼發感染。
外用點眼使藥力直達病所,符合「外障眼病宜外治」的傳統思路,適合急性出血初期,以凉散並用、標本兼顧為特色。
四、方名考據
《普濟方》稱「婆娑石散」,可能更貼近主藥「摩掌石」的別名,反映古籍傳抄中的音譯或簡化。婆娑石之名或寓其「旋轉婆娑」之態(如礦物紋理),與「摩挲」(撫摩)意相通,皆強調其物理特性對眼病的緩解作用。
傳統服藥法
摩掌石少許,曾青1分,龍腦1分,石膽1分。
上為細末。
早晨、夜後點眼。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婆娑石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摩挲石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摩掌石少許,曾青1分,龍腦1分,石膽1分。 主治:血灌瞳仁外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