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針砂丸

黃藥針砂丸

HUANG YAO ZHEN SH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0%
大腸經 16%
肺經 12%
胃經 12%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4%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藥針砂丸方劑中包含「鐵砂」的主因如下:

一、補鐵益血:鐵砂的主要成分為鐵,具有補血益氣之效,可治療因鐵缺乏導致的貧血、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鐵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此外,鐵砂還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等功效。因此,黃藥針砂丸方劑中使用鐵砂,可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黃藥針砂丸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黃藥針砂丸常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病症,青皮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肝膽濕熱之症。
  2.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青皮亦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黃藥針砂丸中常含有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青皮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黃藥針砂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揮發油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並能理氣行滯,消除脾胃氣滯,改善消化功能。
  2. 燥濕化痰: 陳皮具燥濕化痰之效,可助藥性化解藥物中的濕氣,使藥效發揮更佳。同時,陳皮能潤肺止咳,對於伴有痰多的患者,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陳皮在黃藥針砂丸中,發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黃藥針砂丸中包含乾漆,其原因主要在於乾漆具有以下作用:

  • 收斂止痛:乾漆性寒,味苦,具有收斂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外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 止血生肌:乾漆亦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能幫助傷口癒合,促進組織再生。

在黃藥針砂丸中,乾漆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發揮更佳的療效,幫助治療相關疾病。然而,乾漆屬於毒性藥材,需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黃藥針砂丸中加入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作用。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添加黑牽牛,旨在通過其瀉下作用,清除腸道積滯,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治療水腫、腹脹、便祕等病症的效果。同時,黑牽牛還能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然而,黑牽牛有一定的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黃藥針砂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有效止住外傷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在黃藥針砂丸中,白礬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血功效,減輕患者出血症狀。
  2. 清熱解毒: 白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在黃藥針砂丸中,白礬可幫助清除傷口周圍的毒素,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的發生。

黃藥針砂丸中加入綠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綠礬性寒,味酸澀,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方中加入綠礬,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針對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病症,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2. 收斂止血: 綠礬亦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可治療出血不止、外傷出血等病症。方中加入綠礬,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黃藥針砂丸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有助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喘息等症狀,而黃藥針砂丸多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蒼朮的燥濕化痰作用可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2. 健脾燥濕:蒼朮亦具有健脾燥濕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內阻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黃藥針砂丸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健脾益氣的藥材,與蒼朮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黃藥針砂丸主治「積聚」,即中醫所謂氣血痰食等病理產物積滯成塊的病症,涵蓋範圍包括瘕瘕(腹中結塊)、痞滿(脹悶不舒)、痰核(皮下結節)等。此方以「攻逐積滯」為核心,透過峻烈之藥通導有形實邪,尤其針對痰濕、瘀血、食積等膠結難化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分類與核心作用

  1. 攻逐積滯

    • 針砂(鐵屑):性重墜,能「磨積削堅」,傳統用於痰瘀結聚、水腫癥瘕,其礦物質特性可破有形之結。
    • 黑牽牛:瀉下逐水,走氣分與血分,開通隧道以利痰瘀排出。
    • 乾漆:破血逐瘀,消癥瘕,針對血瘀成積。
  2. 燥濕化痰

    • 白礬青礬綠礬:三礬合用,強力燥濕化痰、解毒蝕腐。白礬除痰,綠礬(皂礬)消積滯,青礬(膽礬)催吐化痰,共解痰濕膠結。
    • 蒼朮:米泔浸後減其溫燥之性,健脾燥濕,輔助三礬分化濕濁。
  3. 理氣助運

    • 青皮陳皮:疏肝破氣(青皮)與健脾化痰(陳皮)並用,使氣行則積消,防止濕痰瘀血停滯。
  4. 賦形與增效

    • 米醋:煮藥與糊丸均用醋,取其酸性收斂以緩和藥性,並引藥入肝經血分,增強消癥之效。

(二)治療原理

此方以「峻攻」為主,痰、瘀、湿、積並治

  1. 礦物藥+破血藥:針砂與乾漆直接攻逐有形之結,破除積聚病理基礎。
  2. 礬類協同:三礬燥濕化痰,針對濕濁黏滯之性,尤其適合痰濕型積聚(如腹滿痰多、苔厚膩)。
  3. 氣機調動:青皮、陳皮理氣,助痰瘀疏散;黑牽牛通利二便,邪有出路。

(三)推理可能功效擴展

  1. 痰瘀互結證:如頑固性皮下結節、肝脾腫大。
  2. 水濕停聚:因方中含逐水藥(黑牽牛)與燥濕藥(三礬),或可治臌脹(肝硬化腹水)早期實證。
  3. 食積化熱生痰:若見脘腹硬滿、便秘,此方瀉下與消積並用,可能有一定效果。

三、配伍特點

  1. 攻邪為主,少佐健脾:雖用蒼朮健脾,但全方偏峻,需體實者適用。
  2. 礦物與有機藥結合:針砂與三礬強化消積,配合植物藥(牽牛、乾漆)疏通氣血。

此方體現「痰瘀同治」「標急先治」思路,然藥性峻烈,需嚴格辨證為實證積聚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針砂4兩,青皮4兩,陳皮4兩,乾漆4兩,黑牽牛4兩,白礬4兩,青礬4兩,綠礬4兩,蒼朮半斤(米泔浸)。
上除蒼朮半斤,余四味用米醋兩碗,將三礬共針砂煮,令醋乾,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較強的消積散結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含有鐵砂,長期服用可能引起鐵中毒,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藥針砂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針砂4兩,青皮4兩,陳皮4兩,乾漆4兩,黑牽牛4兩,白礬4兩,青礬4兩,綠礬4兩,蒼朮半斤(米泔浸)。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