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不灰木散」方劑中含有「不灰木」,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相符: 不灰木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癰疽腫毒、乳癰、瘰癧等症,而其組成藥物亦多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因此不灰木的藥性與方劑整體功效相符。
- 臨牀經驗積累: 古代醫家在長期臨牀實踐中發現,不灰木對於治療上述疾病具有良好療效,並經過反覆驗證,最終將其納入「不灰木散」方劑中。這也反映出中醫藥學重視臨牀經驗,不斷總結、提煉、創新的特點。
不灰木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不灰木散主治肺熱咳嗽,痰多難咳,而川貝母能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 宣肺利氣,止痛消腫:川貝母還具有宣肺利氣、止痛消腫的作用。不灰木散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材,若出現氣滯、疼痛等症狀,川貝母可以起到宣肺利氣、止痛消腫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不灰木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藥性: 不灰木散中可能含有較為辛辣或苦寒的藥材,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降低副作用的作用,使其藥性更平和,更適合人體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和脾胃、解毒消炎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芪、白朮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補氣固表、益氣健脾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不灰木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治療小兒咳嗽不止。以下從組成與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組成藥材分析
不灰木(2兩)
- 古代記載不灰木性寒,具有清熱、化痰之效,適用於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尤其針對小兒體質偏熱者。
- 現代考證可能為石棉類礦物,其纖維結構或與「清肺化痰」的物理特性相關聯(古代取其輕揚散結之象)。
滑石(研,1兩)
- 性甘寒,利水滲濕,能清肺熱而導濕下行,間接緩解痰熱鬱肺的咳嗽,且質地滑利,有助痰液排出。
凝水石(煅,研,1兩)
- 即寒水石,性大寒,清熱瀉火,針對肺胃實熱,與不灰木協同增強清肺化痰之效,煅後減其峻性,更適合小兒。
板蘭根(1兩)
- 傳統用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此處可能取其抗熱毒特性,改善咽喉腫痛或痰熱上攻的咳嗽。
甘草(生用,1兩)
- 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咳,並調和諸藥寒性,保護脾胃。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攻方向:清熱化痰
- 全方以礦物藥(不灰木、滑石、凝水石)為主,側重清瀉肺熱、化解痰濁,適合痰熱咳嗽(痰黃黏稠、口乾舌紅者)。
標本兼顧
- 礦物藥清熱:不灰木、凝水石直折肺火,滑石導熱下行,防痰熱互結。
- 植物藥協調:板蘭根解毒利咽,甘草緩和止咳,兼顧呼吸道局部症狀。
給藥設計
- 以「生米泔」(淘米水)化乳糖送服,取其甘潤護胃之性,緩解礦物藥的寒涼傷胃之弊,同時適合小兒服用。
推論可能功效
- 適用證型:小兒外感風熱或內傷飲食化熱,導致痰熱蘊肺之咳嗽,伴痰黃、喉癢、煩躁等。
- 治療原理:通過清熱瀉火、化痰利濕,使肺氣得以肅降,咳嗽自止。礦物藥的沉降特性,符合「肺喜清肅」的生理特點。
此方體現古代「重鎮清熱」與「輕調脾胃」的配伍思路,以礦物藥為主導,輔以植物藥緩和,針對小兒稚陽之體、易從熱化的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不灰木2兩,滑石(研)1兩,凝水石(煅,研)1兩,板蘭根1兩,甘草(生用)1兩。
上為散。
每服3錢匕,用生米泔化乳糖1棗大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不灰木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不灰木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不灰木(用牛糞燒令通赤)半兩,貝母(煨令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主治:小兒咳嗽不止。
不灰木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不灰木2兩(以牛糞火燒赤),密陀僧1兩,黃柏半兩(銼),膩粉1分,麝香1分(細研)。 主治:毒箭瘡及馬汗毒。
不灰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不灰木2兩,滑石(研)1兩,凝水石(煅,研)1兩,闆蘭根1兩,甘草(生用)1兩。 主治:傷寒大熱,煩躁悶亂。
不灰木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不灰木1兩(用牛糞火燒通赤),延胡葉半兩,子芩半兩,黃藥半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甘菊花半兩,羌活半兩。 主治:傷寒得汗及未得汗,煩躁悶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