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湯

SHAN N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良方》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9%
腎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3%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山柰湯以山柰為君藥,乃因其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山柰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其辛香之氣能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引起的胃痛、腹痛亦有緩解作用。

此外,山柰亦具有一定的消食化積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問題。因此,山柰湯以山柰為君藥,旨在發揮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目的。

山柰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 山柰性溫,具溫中散寒之效,但其力較弱,難以獨力驅除寒邪。肉桂性熱,溫陽之力強勁,與山柰相輔相成,共同溫陽散寒,有助於改善寒凝氣滯、脘腹冷痛等症狀。
  2. 引藥入脾: 肉桂味辛,能開通經絡,引導藥力向下,有助於藥物更好地作用於脾胃,增強山柰溫中散寒之效,使藥效更佳。

山柰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效。山柰湯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如痛經、腹痛等,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可與山柰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2. 驅寒除濕:艾葉亦有溫陽除濕的作用,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等,艾葉可協助山柰驅散寒濕,改善症狀。

因此,山柰湯中加入艾葉,既可溫經止痛,又可驅寒除濕,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山柰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熱通便: 山柰湯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但若患者脾胃積熱,則可導致氣機阻滯,加重疼痛。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瀉火之效,可清瀉脾胃積熱,使氣機通暢,進而減輕疼痛。
  2. 引藥下行: 大黃質地較重,下行力強,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直達病竈,提高藥效。例如,山柰具有溫中散寒之效,但其性較溫和,若單獨使用,難以到達腸胃深處。加入大黃後,可將山柰引導至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山柰湯 」

中藥方劑「 山柰湯 」是一個由艾葉、大黃、肉桂、山奈等中藥組成的複方,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艾葉

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大黃

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肉桂

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山奈

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健胃、燥濕化痰、止瀉止痢、溫腎壯陽等功效。

主治功效

虛證水腫是指由於身體虛弱,正氣不足,不能固攝水液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水腫。虛證水腫的病機主要是脾腎虛弱,不能運化水液,導致水濕停積於體內而發為水腫。虛證水腫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全身或局部的水腫,水腫部位,按之凹陷,不痛不癢。

總結

中藥方劑「 山柰湯 」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對於虛證水腫有很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山柰3錢,桂3錢,野艾蒿1錢半,杜松實1錢半,大黃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山柰湯性溫,有溫陽利水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熱證,不宜服用山柰湯。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山柰湯,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山柰3錢,桂3錢,野艾蒿1錢半,杜松實1錢半,大黃1錢。 主治:虛證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