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下瘀血方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散寒凝: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活血之功效。瘀血多因寒凝血瘀所致,胡椒可溫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
二、助藥力:胡椒辛溫,可引藥直達病竈,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方中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胡椒的加入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效力,加速瘀血的消散。
「下瘀血方」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藥性溫和,善於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引導藥力: 紅花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下,直達血脈瘀阻之處,使其藥效更為顯著,有助於清除瘀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下瘀血方中包含牽牛子,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瘀血阻滯、腹痛便祕等症狀。
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大腸經,能瀉下通便、逐水消腫。其性峻猛,能強力攻下瘀血,使血流通暢,並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因此,在治療瘀血阻滯、腹痛便祕時,將牽牛子加入下瘀血方中,可促進瘀血排出,緩解便祕,改善疼痛症狀,達到活血化瘀之功效。
下瘀血方是一種常用於中醫治療血瘀症狀的方劑,其中包含的川牛膝具有重要的組成成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瘀帶來的疼痛和不適。其活血作用對於瘀血引起的經痛、關節疼痛,以及其他血液不暢的狀況尤為有效。
其次,川牛膝還有引經之效,能夠引導其他中藥的藥效更好地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這一特性對於下瘀血方的整體調理作用十分關鍵。
最後,川牛膝在補肝腎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能夠增強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對於慢性血瘀的患者提供持續改善的可能性。因此,川牛膝在下瘀血方中擔任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下瘀血方] 主治「經閉血癖」,屬中醫婦科血瘀證範疇。「經閉」指月經閉止不行;「血癖」則為瘀血積聚成塊,滯於胞宮或經絡,常見少腹硬滿疼痛、經色紫暗夾塊、舌質暗紫等症。此方以「下瘀」為核心,旨在破血逐瘀、通經散結,適用於瘀血內阻所致的閉經、癥瘕等病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性味與歸經
綿實(疑為「芫花」或「莪朮」之誤,傳統無「綿實」一藥)
- 若為「莪朮」:辛溫破血,擅消癥瘕積聚,直入血分破瘀。
- 推測此處可能為地方用藥或抄錄差異,暫按破血藥理解。
番茄(古代方劑罕見,恐為「番瀉葉」或「番紅花」之誤)
- 若為「番紅花」:甘平,活血通經,散鬱開結,為化瘀良藥。
胡椒:辛熱走竄,溫中散寒,助藥勢透達瘀滯,兼防寒凝血瘀。
紅花:辛溫,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為婦科血瘀證要藥。
牽牛子(黑丑/白丑):苦寒瀉下,逐水消積,導瘀血從二便出。
牛膝:苦平,引血下行,通經散瘀,尤擅治下部瘀血。
釜煤墨(百草霜):辛溫止血化瘀,兼具收斂,防破血過猛。
(2)配伍邏輯
- 攻逐瘀血:紅花、牛膝、番紅花(推測)破血通經;牽牛子瀉下逐瘀,開邪出路。
- 溫通助化:胡椒辛熱輔佐,散寒行氣,增強化瘀效力。
- 控勢防損:釜煤墨收斂止血,調和峻烈之性,避免傷正。
- 丸劑緩攻:面糊為丸,峻藥緩圖,減腸胃刺激;梧桐子大之劑量便於漸消瘀積。
(3)送服湯劑增效
以「半夏、紅花、桃仁、大黃、白芥子」煎湯送服,意義在於:
- 大黃:瀉熱逐瘀,與牽牛子協力通腑瀉濁。
- 桃仁、紅花:強化原方活血功效。
- 半夏、白芥子:化痰散結,針對「血癖」日久夾痰之證。
- 溫酒送服:酒性辛熱,通行十二經,助藥力速達病所。
三、總治則與方義
此方以「破瘀為主,溫通為輔,瀉下為助」,體現「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理。針對瘀血痼結之「血癖」,藉辛溫活血與苦寒瀉下並行,佐以收斂固護,使瘀祛而正不傷,經脈通而月事調。
傳統服藥法
綿實5錢,番茄5錢,胡椒5錢,紅花2錢,牽牛子2錢,牛膝2錢,釜煤墨2錢。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半夏、紅花、桃仁、大黃、白芥子煎湯送下,或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下瘀血方,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綿實5錢,番茄5錢,胡椒5錢,紅花2錢,牽牛子2錢,牛膝2錢,釜煤墨2錢。 主治:經閉血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