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梅安蛔湯

LIAN MEI AN H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1%
胃經 21%
肝經 16%
肺經 11%
脾經 11%
腎經 5%
小腸經 5%
心經 5%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連梅安蛔湯中加入胡黃連,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胡黃連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清熱解毒,對於蛔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胡黃連還能抑制蛔蟲的生長和繁殖,並有助於驅除體內的寄生蟲。因此,在連梅安蛔湯中加入胡黃連,可以起到消滅蛔蟲、緩解症狀的功效。

連梅安蛔湯中包含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痛: 雷丸性溫,味辛,具有驅除蟲積、止痛消脹的功效。對於蛔蟲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雷丸能有效驅除蛔蟲,緩解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 連梅安蛔湯中其他藥物如連翹、梅核仁等,也具有消炎、止痛、解毒等作用,與雷丸配合使用,能更好地發揮驅蟲止痛的功效,並減少副作用。

連梅安蛔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是基於其酸收斂、清熱解毒的特性,針對蛔蟲病的症狀進行治療。

烏梅性酸,味甘,入肝、脾經,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痛;其酸味能抑制蛔蟲的活動,並能引導蛔蟲向下排出。此外,烏梅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蛔蟲引起的發熱、腹痛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連梅安蛔湯中,既能收斂腸胃,又能抑制蛔蟲,更能清熱解毒,可謂一藥多用,發揮重要的治療作用。

連梅安蛔湯中包含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驅蟲:檳榔性溫,味苦辛,具有驅殺蛔蟲、鉤蟲等腸道寄生蟲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檳榔鹼、檳榔素能麻痺蟲體,使其失去附著力,並刺激腸道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
  2. 消積化滯:檳榔亦能消食積、化滯氣,對於因蛔蟲寄生導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連梅安蛔湯中加入檳榔,旨在通過其驅蟲及消積化滯的功效,治療蛔蟲寄生所致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連梅安蛔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分析

根據《增訂通俗傷寒論》及《重訂通俗傷寒論》等古籍記載,連梅安蛔湯為清肝安蛔的經驗方,主要用於治療蛔厥相關症狀。

症狀描述

古籍中描述的典型症狀包括:

  • 肝火爍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 患者因肝火旺盛,影響胃部功能,表現為飢餓感卻不想進食,進食後容易嘔吐出蛔蟲。
  • 甚則煩躁昏厥: 病情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煩躁不安,甚至昏厥的症狀。
  • 蟲痙: 由蛔蟲引起的痙攣,表現為頭搖、手痙、面目顏色變化(或青、或赤、或黃、或白、或黑)、口流涎沫。
  • 舌脈異常: 舌苔可能呈現絳色、碎裂、黃白點或檳榔紋;脈象可能乍數乍疏,忽隱忽現。

治療原理

連梅安蛔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肝瀉火: 方中胡黃連、生川柏均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效,可針對肝火旺盛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
  2. 殺蟲驅蟲: 方中雷丸、尖檳榔具有殺蟲消積的作用,可以直接驅除體內蛔蟲。
  3. 安蛔止痛: 烏梅肉具有酸收之性,可安撫躁動的蛔蟲,減輕腹痛等症狀。炒川椒辛溫,可溫中止痛。
  4. 調和脾胃: 從藥物組成推測,原方應包含紫蘇葉、檀香木等藥物,這兩味藥均有行氣和血、溫腎助陽的作用,可以調整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

方劑組成解析

根據古籍記載,連梅安蛔湯的組成及參考劑量如下:

  • 胡黃連(一錢):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為主藥。
  • 炒川椒(十粒): 溫中止痛。
  • 白雷丸(三錢): 殺蟲消積。
  • 烏梅肉(兩朵): 安蛔止痛。
  • 生川柏(八分):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 尖檳榔(二枚磨汁沖): 殺蟲消積。
  • **紫蘇葉:**發汗散寒、行氣和血。
  • **檀香木:**溫腎助陽、調經止痛。

總結

連梅安蛔湯通過清肝瀉火、殺蟲驅蟲、安蛔止痛、調和脾胃等多重作用,針對蛔厥及相關症狀進行治療。其藥物組成配伍精當,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胡連1錢,炒川椒10粒,白雷丸3錢,烏梅肉2枚,生川柏8分,尖檳榔2個(磨汁,衝)。
清肝安蛔,止痛定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2.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連梅安蛔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胡連1錢,炒川椒10粒,白雷丸3錢,烏梅肉2枚,生川柏8分,尖檳榔2個(磨汁,衝)。 主治:清肝安蛔,止痛定厥。主治:蛔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