瘻瘡止水丸

瘻瘡止水丸

LU CHUANG ZHI SH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10%
膀胱經 10%
膽經 9%
腎經 9%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瘻瘡止水丸方劑中加入雲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汗: 雲母性寒滑,能收斂止汗,對於瘻瘡常伴隨的膿水滲出、津液外泄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2. 清熱解毒: 雲母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抑制瘻瘡局部感染,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雲母在瘻瘡止水丸方劑中發揮收斂止汗、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控制瘻管分泌物,促進傷口癒合。

瘻瘡止水丸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瘻瘡和相關的水腫問題。其中包含鉛丹,這是因為鉛丹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特性。鉛丹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能夠有效地抑制炎症反應,促進毒素的排出,從而幫助改善瘻瘡所引起的水腫情況。

鉛丹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較強的療效,特別是在面對頑固性瘻瘡時,能夠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當然,在使用鉛丹時也需謹慎,因其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存在一定的毒性,因此在服用這類方劑時,必須遵循專業的醫療建議和指導,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此外,方劑中的其他成分如白芷、黃岑等,則起到輔助療效,共同協作以達到療疾病的最佳效果。這種綜合調配使得瘻瘡止水丸在治療上具備了相對獨特的優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瘻瘡止水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瘻瘡」,古代所指瘻瘡多指慢性潰瘍、瘻管或皮膚潰爛流膿之症,特點為瘡口久不癒合、時有滲液。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主藥分析

  1. 雲母粉

    • 性味甘平,具有收斂生肌之效
    • 在此方中用量最大(4兩),主要用其物理性質吸附滲液、促進瘡面乾燥
    • 煅製後增強其收斂特性,結構多孔可吸附分泌物
  2. 樟冰(樟腦)

    • 辛熱有毒,具有殺蟲止癢、消腫止痛之效
    • 少量使用(8分),取其揮發特性穿透組織,抑制瘡面細菌生長
    • 煅製過程使部分成分揮發,減輕刺激性
  3. 黑鉛與銅綠製劑

    • 黑鉛(鉛的別稱)化後加入銅綠,形成鉛銅化合物
    • 傳統認為有收濕斂瘡、止血生肌之效
    • 銅綠具腐蝕性,微量使用可刺激組織再生

配伍邏輯

  1. 收斂與防腐協同

    • 雲母粉重在物理性收斂,樟冰與鉛銅化合物提供化學性抗菌
    • 形成「外收內清」的治療策略
  2. 劑型設計考量

    • 丸劑緩釋,適合慢性瘻瘡長期治療
    • 開水送服可能意在利用水溫幫助藥物分散
  3. 製備工藝特點

    • 雲母粉夾層煅樟冰,控制樟腦揮發度
    • 鉛銅高溫化合,改變原有毒性

可能作用機理

  1. 減少瘡面滲液:雲母粉的吸附作用結合鉛的收斂性
  2. 控制感染:樟腦揮發成分與銅離子的抗菌效應
  3. 促進組織修復:微量金屬離子可能刺激肉芽生長
  4. 物理屏障:細粉狀藥物可能在瘡面形成保護層

此方體現傳統「以毒攻毒」思路,通過礦物藥的收斂蝕腐作用,配合有機物的揮發特性,形成對慢性潰瘍的多靶點干預。

傳統服藥法


雲母粉4兩,樟冰8分(先將雲母粉放一半於銀碗內墊底,次入樟冰,上再以雲母粉蓋之,火煅樟冰,氣出即止),黑鉛6錢(鐵勺內化開,入銅綠6錢,立取出)。
先將上藥依方配好,兩味和勻,開水為丸。
每服3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瘻瘡止水丸,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雲母粉4兩,樟冰8分(先將雲母粉放一半于銀碗內墊底,次入樟冰,上再以雲母粉蓋之,火煅樟冰,氣出即止),黑鉛6錢(鐵勺內化開,入銅綠6錢,立取出)。 主治:瘻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