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紙膏

拖紙膏

TUO Z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4%
胃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3%
心經 8%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拖紙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藥效: 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藥物滲透至患處,發揮更好的藥效。例如,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麻油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滲入皮下組織,消腫止痛。
  2. 改善藥膏質地: 麻油可以使藥膏更易於塗抹,並能改善藥膏的附著力和延展性,使其更容易塗抹在患處並保持藥效。此外,麻油的油性可以保護皮膚,防止藥膏過於乾燥,造成刺激。

拖紙膏中包含蜂蠟,主要原因如下:

  1. 黏著性強: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著性,能將藥物緊密地附著在患處,延長藥效,並避免藥物脫落。
  2. 保護作用: 蜂蠟形成的薄膜能隔絕空氣和水分,保護患處,防止感染,同時也起到滋潤作用,減少患處的疼痛感。

因此,蜂蠟在拖紙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又能保護患處,促進傷口癒合。

拖紙膏中加入玄明粉,主要是利用其吸濕乾燥的特性。玄明粉,即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便止痛的功效。

在拖紙膏中,玄明粉能吸收皮膚上的濕氣,並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玄明粉的滑利性質也能幫助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拖紙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拖紙膏為外用膏劑,傳統主治「濕毒流注」。濕毒流注在中醫理論中指濕熱毒邪流竄於肌膚肌肉之間,多表現為皮膚瘡瘍、腫毒、膿瘍或慢性潰瘍等症狀,常見於下肢或軀幹部位反覆發作的感染性疾病。

組成分析

  1. 麻油(半斤)

    • 性味甘涼,有潤燥、解毒、止痛之效
    • 作為膏劑基底,能軟堅潤燥,幫助藥物滲透
  2. 廣膠(一條)

    • 即明膠,動物性膠質,有收斂止血、生肌之功
    • 能幫助藥膏形成黏附性,促進瘡口癒合
  3. 黃蠟(二兩)

    • 性甘微溫,具收斂、生肌、止血之效
    • 能增強膏劑硬度,保護瘡面
  4. 血丹(一錢五分)

    • 即鉛丹(Pb₃O₄),有拔毒生肌、殺蟲止癢作用
    • 外用可治療瘡瘍潰爛,促進傷口收斂
  5. 玄明粉(一錢五分)

    • 為精製芒硝(Na₂SO₄),性寒味鹹苦
    • 有清熱消腫、軟堅散結之效,助排膿解毒

治療原理與方義解析

此方構成體現「拔毒生肌」的治療原則:

  • 油蠟膠組合形成保護性屏障,避免外界感染
  • 血丹與玄明粉配合能分解壞死組織、促進排膿
  • 寒溫並用既清濕熱毒邪,又溫通經絡
  • 潤燥相濟既可軟化硬結腫塊,又能收斂濕瘡滲液

藥物通過皮膚滲透發揮作用,以「引邪外出」、「腐去新生」為主要機制,適用於濕毒鬱久化熱、局部腐壞的皮膚病變。此方簡便價廉,體現古代外用製劑對慢性潰瘍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麻油半斤,廣膠1條,黃蠟2兩,血丹1錢5分,玄明粉1錢5分。
麻油中入廣膠熬化,再下黃蠟熔化,傾碗內,人血丹、玄明粉。
皮紙攤貼,數次即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2.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3.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4. 使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

相同名稱方劑


拖紙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五引吳丹垣方。 組成:麻油半斤,廣膠1條,黃蠟2兩,血丹2錢5分,玄明粉2錢5分。 主治:濕毒流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