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陽起石丸」方劑中包含「陽起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性味功能: 陽起石性寒,味甘鹹,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化瘀止血的功效。
- 主治病症: 陽起石丸主要針對泌尿系統相關病症,如尿路感染、腎結石、膀胱炎等,而陽起石的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功效,正好能緩解這些病症的症狀。
因此,陽起石作為「陽起石丸」方劑的主要藥材,能發揮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泌尿系統相關病症的目的。
陽起石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含有多種藥材,其中包括鹿茸。鹿茸在中醫中被視為補益之品,具有良好的滋補功效。其主要成分富含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生長因子,能夠促進細胞增生和修復,對於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精力和活力具有顯著的作用。
在陽起石丸的組成中,鹿茸的引入主要是因為其對腎臟和陽氣的補益作用。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宰著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而鹿茸能夠有效地提升腎陽,使陽氣充盈,從而促進元氣的恢復和健康狀態的提升。此外,鹿茸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其他成分的效果,達到調和陰陽、滋補全身的目的。因此,鹿茸在陽起石丸中的應用,正是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對於身體整體健康的重視與追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陽起石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出自《詵方》,主治「衝任不交,虛寒之極,崩中不止,變生他證」。
衝任不交:
- 衝任二脈屬奇經八脈,主司生殖與月經。衝任不交,可能導致月經失調、崩漏、不孕等證。
- 虛寒之極:下元虛冷,陽氣不足,無法固攝經血,故崩中不止。
崩中不止:
- 此處「崩中」指婦人崩漏,下血不止,屬虛寒型崩漏,因陽虛不能攝血所致。
變生他證:
- 長期崩漏或虛寒未解,可能進一步導致氣血兩虛、陰陽失調,甚至影響臟腑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核心藥物與配伍
溫補腎陽、壯命門火:
- 陽起石(煅):專入腎經,溫腎壯陽,主治下焦虛寒、陽痿、宮冷。
- 天雄(薑汁制):大熱之品,溫腎助陽,散寒固脫。強壯者若覺燥熱,可替換為肉蓯蓉,以溫潤補腎。
- 嫩鹿茸: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適用於虛寒崩漏及陽虛精虧。
- 鐘乳粉:溫肺腎、助陽氣,補虛損,輔助陽起石、鹿茸增強溫補之力。
固澀止崩、收斂精氣:
- 桑螵蛸(微炒):補腎固精,止遺濁,適用於腎虛不固之崩漏、遺精。
- 白龍骨:重鎮收澀,固崩止帶,安神定志。
- 北五味:斂肺滋腎,澀精止瀉,助龍骨、桑螵蛸固攝下元。
益氣養心、安神定志:
- 遠志(洗):交通心腎,安神益智,適用於心腎不交之證。
- 酸棗仁(出皮):養心安神,斂汗生津,輔助遠志調和心神。
- 白茯苓:健脾寧心,滲濕安神,防止溫補藥物過於滋膩。
理氣化瘀、通補兼施:
- 沉香(不見火):降氣溫中,暖腎納氣,使補而不滯。
- 菟絲子:補腎益精,平補陰陽,兼具固澀之效。
整體配伍邏輯
溫陽為主:
- 陽起石、天雄、鹿茸、鐘乳粉溫補下元,壯命門之火,解決「虛寒之極」的根本病機。
固澀為輔:
- 桑螵蛸、龍骨、五味子收澀止崩,直接針對「崩中不止」的症狀。
心腎同調:
- 遠志、酸棗仁、茯苓調和心理與生理功能,避免陽虛導致的神志不安。
動靜結合:
- 沉香行氣,防止溫補藥壅滯;菟絲子平補陰陽,使溫陽不致過燥。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男性適用:
- 本方不僅限於婦科崩漏,因溫腎壯陽之力強,亦可治療男子陽痿、遺精、早泄等腎陽虛證。
生殖功能調節:
- 衝任不交可能影響生育,此方通過溫補下焦,改善生殖系統功能。
虛寒性帶下:
- 若無崩漏,但見白帶清稀、量多,屬腎陽虛者,亦可應用。
總結
陽起石丸以溫腎壯陽、固澀止崩為核心,配伍上兼顧心腎、氣血,動靜結合。其主治「虛寒崩漏」的機理在於:
- 溫補腎陽以治本,解決衝任不交、下元虛寒;
- 固澀收斂以治標,止崩防脫;
- 調和心神以安內,防止陽虛導致的神志不寧。
全方體現了「補陽固脫、心腎同調」的古代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詵方》
遠志(洗,取肉)半兩,陽起石(煅)1兩,沈香(不見火)1兩,北五味1兩,嫩鹿茸1兩,酸棗仁(出皮)1兩,桑螵蛸(微炒)1兩,白龍骨1兩,白茯苓1兩,鐘乳粉1兩,天雄1兩(薑汁制,去臍),菟絲子2兩。
若強壯人服,覺火熱,去天雄,加肉蓯蓉。
助陰壯陽。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陽起石丸, 出處:《濟生》卷六。 組成:陽起石(火煅紅,别研令極細)2兩,鹿茸(去毛,醋炙)1兩。 主治:衝任不交,虛寒之極,崩中不止,變生他證。
陽起石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陽起石1兩(酒煮半日),白礬灰1兩,鍾乳粉1兩,硫黃1兩,龍腦1兩,伏火硇砂1兩,伏火砒霜半兩。 主治:腎臟虛損,陽氣萎弱。
陽起石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陽起石1兩,硫黃1兩(與水銀結爲砂子),水銀1兩,黃丹1兩。 主治:風癇有積痰在胸膈不散,發時心躁,惡叫迷悶,吐沫瘛瘲。
陽起石丸, 出處:《局方》卷九。 組成:陽起石(酒浸半日,細研)2兩,吳茱萸(湯洗7遍,焙,微炒)3分,熟地黃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3分,乾薑(炮)3分,白朮3分。 主治:益子宮,消積冷。主治:婦人子臟虛冷,勞傷過度,風寒搏結,久不受胎,遂致絕子不産。
陽起石丸, 出處:《濟生》卷一。 組成:陽起石(煅)半兩,韭子(炒)半兩,肉蓯蓉(酒蒸)半兩,青鹽(别研)半兩,鹿茸(酒蒸)半兩,鍾乳粉半兩,菟絲子(水淘淨,酒蒸,焙,别研)半兩,沉香(别研,不見火)半兩,原蠶蛾(酒浸)半兩,山茱萸(取肉)半兩,桑螵蛸(酒浸)半兩,山藥(銼,炒)半兩。 主治:腎臟虛損,陽氣全乏。
陽起石丸, 出處:《濟生》卷七。 組成:陽起石(火煅紅,研極細)1兩,鹿茸(酒蒸,焙)1兩,韭子(炒)1兩,菟絲子(水淘淨,酒浸,蒸,焙,别研細末)1兩,天雄(炮,去皮)1兩,肉蓯蓉(酒浸)1兩,覆盆子(酒浸)半兩,石斛(去根)半兩,桑寄生半兩,沉香(别研)半兩,原蠶蛾(酒炙)半兩,五味子半兩。 主治:丈夫真精氣不濃,不能施化而無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