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胰散

七胰散

QI Y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大腸經 17%
三焦經 9%
肝經 9%
胃經 9%
腎經 9%
小腸經 9%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胰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七胰散為治療胰腺炎的方劑,而胰腺炎常伴隨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芒硝可有效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從而達到瀉熱通便之效。
  2. 消腫止痛: 芒硝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減輕胰腺炎引起的腹部腫脹疼痛。芒硝可以通過促進組織液循環,減少組織充血水腫,減輕疼痛,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七胰散中包含豬胰,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胃,消食化積: 豬胰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嘔的功效。七胰散用豬胰,旨在補脾益胃,促進消化,針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七胰散中其他藥材,如山藥、麥芽、神曲等,也具有健脾消食、化積導滯的作用,與豬胰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胰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痞氣,積塊」,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多因氣滯、血瘀、痰凝結於腹內,形成有形腫塊。古云「痞」為氣機壅塞之滿悶感,「積塊」則為實質性包塊,可見於肝脾腫大、腹腔腫瘤或良性結節等。

組成與配伍邏輯

  1. 瓦楞子(煨)

    • 性味鹹平,歸肝脾經,傳統用於消痰化瘀、軟堅散結,煨製後增強其收斂消積之效。現代多認為其含碳酸鈣,能中和胃酸,或與其物理性磨蝕積塊相關。
  2. 天蓼花子(或水紅花子)

    • 天蓼花子辛溫,具活血消癥之用;若換為水紅花子(紅蓼子),則性涼活血,均針對「血瘀成積」之病機。二者皆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散瘀化滯。
  3. 豬胰臟配伍玄明粉

    • 豬胰「以形治形」,古法常用動物內臟對應人體臟器功能,此處取其「消導積滯」特性,針刺孔後更易吸收藥性。
    • 玄明粉(芒硝精製)瀉下軟堅,透徹腸腑積滯,與豬胰同煮可導痰瘀從下而解,減輕實邪內結。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軟堅散結」為主軸,結合「活血化瘀」與「通腑瀉濁」:

  • 物理性作用:瓦楞子磨粉後可能直接摩擦包塊表面;玄明粉滲透瀉下,減少腹腔壓力。
  • 功能性協同:天蓼花子/水紅花子活血,改善局部循環;豬胰助消化代謝,減少病理產物堆積。
  • 劑型設計:散劑速效直達病所,丸劑緩消漸散,適合不同階段之積塊。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思路可類推於現代「肝纖維化」(瓦楞子軟堅)、「腸道粘連」(玄明粉通腑)、「子宮肌瘤」(水紅花子活血)等,然須依具體證型加減,非通治一切癥積。

傳統服藥法


瓦楞子(煨)3兩,天蓼花子2兩(一方水紅花子只用7錢,無瓦楞子)。
上為末。豬胰7個,針亂刺孔,同玄明粉4兩煮熟,入前2末搗爛,焙乾為末。
每服2錢,酒下。為丸服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七胰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三。 組成:皮消7錢,豬胰7個。 主治:痞氣,積塊。

七胰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三。 組成:瓦楞子(煨)3兩,天蓼花子2兩(一方水紅花子隻用7錢,無瓦楞子)。 主治:瘧母。瘧後左脅之下,皮裏膜外有塊,大如掌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