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散

白附散

BAI F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肝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附散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治風寒濕痺,止痛: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痙的功效。白附散主治風寒濕痺,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白附子可有效祛除寒邪,緩解疼痛。

二、 解毒消腫:白附子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疔瘡等。白附散中加入白附子,可以增強其解毒消腫的功效,提高療效。

白附子性溫燥,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白附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有解表化濕、理氣止痛的功效。白附散以白附子、蒼朮為主,善於燥濕止癢,但容易傷津耗氣。藿香的加入,可起到芳香化濕、理氣健脾的作用,協調藥性,防止燥性過於偏燥。
  2. 和中闢穢: 藿香還具有闢穢止嘔的效果,對於因濕濁中阻、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有一定的療效。白附散的適用症中,包括一些因濕邪內侵、脾胃不和導致的皮膚病,而藿香的加入,可以進一步和中闢穢,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附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附散的主要適應症為「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顯示其用於治療小兒因「虛風內動」或「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嘔吐、氣逆不降及喘促等症狀。

  1. 吐逆不定:指小兒頻繁嘔吐,且嘔吐表現不穩定,可能因脾胃虛寒或風邪擾動胃氣所致。
  2. 虛風喘急:此處「虛風」指因正氣不足,風邪內生,非外感實邪,而是氣虛或陽弱導致的內風擾動,引發氣機上逆,見喘促、呼吸急促等症狀。

本方證屬脾虛風動、胃氣上逆,治宜溫中止嘔、化濕降逆、息風定喘


白附散的組成分析與治療機理

1. 藥物組成與特性

  • 白附子(天南星科)

    • 性味:辛、甘,大溫,有毒。
    • 功效:祛風痰、逐寒濕、定驚搐、止嘔逆
    • 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風痰眩暈、小兒驚風、嘔吐等。
    • 在本方作用:
      • 針對「虛風喘急」,白附子能祛內風、化痰涎,使氣機平降,改善喘促。
      • 對於「吐逆不定」,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可穩定胃氣。
  • 藿香葉(去上)

    • 性味:辛,微溫,芳香。
    • 功效:化濕和中、醒脾辟穢、止嘔
    • 主治: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困脾等。
    • 在本方作用:
      • 芳香化濕,助脾胃運化,緩解因濕濁或寒濕導致的嘔吐。
      • 其輕揚升散之性可調理氣機,與白附子降逆相配,使中焦氣機升降有序。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中降逆為主:白附子溫散寒痰,降胃氣而止嘔;藿香芳香化濕,醒脾和胃,兩者共同調理中焦,使脾胃功能恢復。
  • 祛風化痰為輔:白附子善祛內風、化痰涎,尤其適用于小兒體質嬌嫩,易因脾胃虛弱而生內風,導致氣逆喘急。
  • 一升一降,調和氣機
    • 白附子偏降,能沉降逆氣;藿香偏升,可疏達脾氣,使氣機運行通暢,改善嘔吐與喘急。
  • 米飲調服,顧護脾胃
    • 米飲(米湯)性平和中,能滋養胃氣,減少白附子之辛烈,適合小兒服用。

3. 可能適用之證候延伸

若小兒脾胃虛弱,兼有痰濕內阻,或受風寒後出現:

  • 噁心嘔吐、奶食難進
  • 痰鳴氣促、睡覺不穩
  • 面色青白、手腳不溫(屬寒象)

總結

白附散以白附子祛風化痰、降逆止嘔,配合藿香葉化濕和中、醒脾調氣,適合小兒因脾胃虛弱、內生風痰導致的吐逆與喘急。其用藥簡潔,以溫化降逆為核心,佐以米飲護胃,體現中醫「治小兒如風藥宜輕」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附子、 藿香葉(去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或1錢,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附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白附子、藿香葉(去上)各等分。 主治: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