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沒心草散中添加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化痰止咳:白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肺經,具有溫陽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針對沒心草散所治的寒邪客肺,痰多咳嗽等症,白附子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 配伍增效:白附子與沒心草等藥材配伍,可以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白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促進沒心草的止咳化痰作用,提高藥效。
白附子性溫,需慎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沒心草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破傷風」,為古代針對幼兒外傷後感染風邪(破傷風桿菌)引起痙攣、牙關緊閉等症狀的簡易方劑。破傷風在中醫屬「金瘡痙」範疇,因風毒趁皮肉破損侵入經絡,引動肝風內動所致。方中以薄荷酒調服,取其辛涼透散之性,助藥力外達腠理,祛風解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沒心草(半兩)
- 古籍記載沒心草(或稱「沒心菜」)性味辛平,多見於民間草藥,推測具活血散風、解毒定驚之效。其名「沒心」可能喻其走竄之性,能深入經絡搜剔風邪,緩解筋脈拘急。
白附子(炮製,1分)
- 白附子辛甘大溫,能祛風痰、逐寒濕,為治風痰壅盛、口眼歪斜要藥。炮製後降低毒性,保留其通絡止痙之力,配合沒心草共奏祛風止痙之效。
劑量與配伍特點
- 白附子用量極輕(1分),相較沒心草(半兩)比例懸殊,顯示古人注重「小劑量峻藥」配伍,以白附子為引經藥,導沒心草深入病所。薄荷酒調服則增強辛散透邪之力,契合「風邪宜散」的治療原則。
推論方義
此方以「祛風痰、通絡止痙」為核心。沒心草為君藥,主攻散風解毒;白附子為臣藥,助其化痰開結。二者合用,針對小兒破傷風初期風痰阻絡之輕症,可能通過抑制痙攣、调和營衛來緩解症狀。惟方劑簡略,顯見古代對小兒用藥的謹慎,僅以「一字」(約0.3克)微量投藥,避免峻烈傷正。
(注:沒心草可能為地方草藥別名,需進一步考證其基原及藥理)
傳統服藥法
沒心草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上為細散。
每服1字,以薄荷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沒心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沒心草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主治:小兒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