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痛消炎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藥理作用。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經。其性寒涼,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解心火、肝火,對於因熱毒內蘊引起的疼痛、炎症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梔子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
因此,在鎮痛消炎散中加入梔子,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消炎止痛,並降低炎症反應。
鎮痛消炎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和炎症。
- 解毒消腫:牡丹皮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鎮痛消炎散中加入牡丹皮,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多重功效,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鎮痛消炎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白芷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對於各種外傷、燒傷、燙傷等都有良好的鎮痛消炎作用。
- 活血化瘀:白芷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加速炎症的消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白芷在鎮痛消炎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夠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鎮痛消炎效果。
鎮痛消炎散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 生肌止血: 血竭亦具有生肌止血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加速組織修復。
因此,在鎮痛消炎散中加入血竭,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和生肌止血的功效,達到綜合性的鎮痛消炎效果。
鎮痛消炎散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燙傷、燒傷等,冰片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 通竅開竅: 冰片能通鼻竅、開耳竅,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耳鼻疼痛,冰片能通竅止痛,改善病症。
總之,冰片在鎮痛消炎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止痛消腫、通竅開竅的多重作用,有助於緩解各種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名為「鎮痛消炎散」,主要針對「因輸液引起的靜脈炎」。靜脈炎在中醫屬「血痺」「脈痺」範疇,多因外傷或藥物刺激導致經脈瘀阻、氣血不暢,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灼熱,甚則硬結。此方外敷,透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改善局部炎症反應。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梔子(125克)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針對靜脈炎局部熱毒熾盛之紅腫熱痛。
- 現代藥理:含梔子苷,具抗炎、鎮痛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質釋放。
丹皮(93克)
- 性味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 活血散瘀、清熱涼血,助梔子清解血分熱毒,並改善瘀血阻絡。
- 現代藥理:丹皮酚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
白芷(93克)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
- 散風除濕、消腫排膿,辛散之力助藥效透皮吸收,兼緩解局部腫脹。
- 現代藥理:含揮發油及香豆素,具抗炎、鎮痛效果。
血竭(15克)
- 性味甘鹹平,歸心、肝經。
- 活血定痛、化瘀生新,專治外傷瘀滯,促進組織修復。
- 現代藥理:含血竭素,能抗血栓、改善血液循環。
冰片(9克)
- 性味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外用可透皮引藥直達病所,增強鎮痛效果。
- 現代藥理:具局部麻醉及抗炎作用,可快速緩解疼痛。
三、配伍原理與治療機制
- 清熱涼血 + 活血化瘀:梔子、丹皮清解血分熱毒,血竭、丹皮化瘀通絡,標本兼治。
- 辛散透皮 + 引經報使:白芷、冰片辛香走竄,助藥力穿透皮膚,直達經脈瘀滯處。
- 酒精調敷:50%酒精促進藥效滲透,兼有輕微刺激以改善局部循環。
四、現代適用延伸
此方雖傳統用於靜脈炎,然其「抗炎鎮痛、活血散結」機制,或可推廣至其他無名腫毒、軟組織損傷初期(紅腫熱痛期),惟需辨證屬熱瘀互結者為宜。
傳統服藥法
梔子125克,丹皮93克,白芷93克,血竭15克,冰片9克。
先將血竭於乳鉢內研細,再加入冰片共研細,後與前三味藥末和勻,用50%酒精調成糊狀。
外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鎮痛消炎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梔子125g,丹皮93g,白芷93g,血竭15g,冰片9g。 主治:因輸液引起的靜脈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