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內金丸
JI NEI J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肺經 18%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內金丸中包含雞內金,主要是利用其消食化積的功效。
雞內金為雞的胃,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其含有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因此,雞內金丸常用於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積食腹脹、食慾不振等。
另外,雞內金還有 健脾止瀉 的作用,能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
雞內金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利濕止渴的功效。雞內金丸主治小兒消化不良,常伴隨發熱、口渴等症狀。天花粉能清熱解毒,緩解發熱,並利濕化痰,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 降火消炎: 天花粉能清肺胃之火,降火消炎,並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炎症。雞內金丸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連、黃柏等,天花粉的加入可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內金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膈消」及「膀胱有熱,消渴飲水,下咽即利」。
- 膈消:指上焦熱盛所致之消渴病,症見煩渴多飲、飲水即消,類似現代糖尿病屬上消者。
- 膀胱有熱:熱結下焦,影響膀胱氣化,故飲水後迅速排出(「下咽即利」),類似尿頻或尿液代謝異常。
此方針對熱盛傷津、氣化失常之消渴,以清熱生津、固攝水分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性味與功效
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
- 《本草綱目》載其能「治小便頻遺,止泄精」,具「收斂固澀」之效,可固攝膀胱,減少水液直下。
- 另能「消積滯」,助脾胃運化水濕,間接改善津液代謝。
栝樓根(天花粉)(甘微苦寒,歸肺、胃經)
- 《神農本草經》述其「主消渴,身熱煩滿」,能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
- 現代研究顯示其含多醣體,具降血糖作用,符合傳統用於消渴之理。
配伍邏輯
- 清熱生津+固攝止遺:
栝樓根清上焦之熱並生津,治標;雞內金固下焦、縮尿,防津液過度流失,標本兼顧。 - 蜜丸緩治: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延長作用時間,適合消渴之慢性調理。
原理推演
此方適用於「上熱下泄」型消渴:
- 上焦熱盛(口渴多飲)→栝樓根清熱生津。
- 下焦不固(飲後尿頻)→雞內金收澀膀胱。
二藥協同,調節水液代謝,使津液上承而下行有度。
總結
雞內金丸以簡潔配伍,體現「清上固下」之思維,符合傳統中醫「調和氣機、平衡寒熱」之理,適用於熱盛津傷兼氣化失常之消渴證。
傳統服藥法
雞內金(洗,曬乾)5兩,栝樓根(炒)5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稍加至30丸,食後溫水送下,日3次。
(原書卷五十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內金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雞內金(洗,曬乾)5兩,栝樓根(炒)5兩。 主治:膈消;膀胱有熱,消渴飲水,下咽即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