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物散
ER W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肝經 50%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物散中包含薑黃,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薑黃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其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胸腹脹痛、胃脘痛等,有較好療效。
- 活血化瘀: 薑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化解瘀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因此,二物散中加入薑黃,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緩解疼痛、改善循環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二物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功效主治
「二意方劑名「二物散」,主治「肝心痛,包蒼蒼然如死灰狀,經時一大息」,爲古代對肝氣鬱滯所致心前區疼痛的描述。肝屬木,主疏泄,若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可上逆犯心,導致心前區脹痛、面色青灰(肝主青色)、反覆歎息(肝鬱氣滯之象)。此方透過疏肝解鬱、活血止痛,針對肝氣橫逆引發的「心區痛」進行調理。
二、組成與藥理推論
野狐糞(燒灰)
- 古代本草多載狐糞(又稱「野狐灰」)性溫,具「破積散結、通竅止痛」之效,燒灰後更增收斂止血、化瘀之力。
- 從象形思維論:狐狸性情機敏善竄,其糞燒灰或取其「走竄通絡」之性,能疏通肝經氣滯,化解鬱結之痛。
薑黃(銼,炒)
- 薑黃辛溫,歸肝、脾經,爲血中氣藥,能「破血行氣、通經止痛」,尤擅治療氣滯血瘀之胸脅脹痛。
- 炒製後辛烈之性稍緩,更適合久服,兼顧行氣不傷正。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氣血同治:野狐糞灰偏走氣分,散鬱結;薑黃偏走血分,活血止痛。二者相配,符合「肝病調氣血」的原則。
- 溫通並行:二藥皆性溫,溫能散寒凝、通滯氣,針對肝鬱寒凝所致心痛(面色蒼白、喜歎息)有協同之效。
- 劑型與服法:散劑「每服一錢匕」量輕,取「輕可去實」之意;溫酒送服,助藥力上行,增强活血疏肝之效。
此方體現「肝氣調達則心痛自除」的治療思路,透過簡潔配伍直指肝鬱氣滯的核心病機,兼具象形用藥與理法結合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野狐糞(燒灰)1升,薑黃(銼,炒)3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空腹溫酒調下,日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物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白僵蠶、黃連各等分。 主治:口瘡。
二物散, 出處:《外台》卷十引《範汪方》。 組成:麻黃1斤(去節),杏仁100枚。 主治:上氣兼咳。
二物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野狐糞(燒灰)1升,薑黃(銼,炒)3兩。 主治:肝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經時一太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