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屁勃散
MA PI B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部全錄》卷四九四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6%
大腸經 31%
肺經 31%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屁勃散是一種以中藥為基礎的方劑,其組成中包括水蛇皮,這是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水蛇皮在傳統中醫中被視為一味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能有效對應多種熱性疾病及炎症反應。其所含的黏蛋白及其它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促進組織修復,減少腫脹,從而達到改善病症的效果。
此外,水蛇皮所具有的收斂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肌膚及內部器官的抵抗力,對於外傷後的修復尤為重要。因此,馬屁勃散這一方劑之所以選用水蛇皮,主要是基於其在清熱解毒及消腫方面的天然功效,能夠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這顯示了中醫方劑組成的一種綜合考量,強調了個別藥材在配伍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而提升了方劑的臨牀實用價值。
馬屁勃散方中使用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通便潤腸:皁莢性寒,味甘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方中加入皁莢,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有助於排出宿便,減輕腸胃負擔。
- 消腫止痛:皁莢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針對因腸胃積滯、熱毒壅盛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進行緩解。
綜上所述,皁莢在馬屁勃散中,不僅能通便潤腸,更能消腫止痛,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屁勃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馬屁勃散首載於古代醫籍,專治「瘡疹入眼」。此症多因熱毒熾盛,瘡疹(如天花、麻疹等)發作時,毒邪上攻目絡,致眼瞼腫赤、翳膜遮睛,甚則潰爛傷目。此方以「燒存性」製法,取其散瘀解毒、斂瘡退翳之效,透過溫酒調服,引藥上行,緩解目疾。
組成與方義分析
馬屁勃(馬勃)
- 性味:辛平,無毒。
- 功用:清熱解毒、散血止血,《本草綱目》載其能「清肺解熱,散血止嗽」。其質輕揚,燒炭後更增收斂之性,可斂瘡疹熱毒,防止毒邪蝕目。
蛇皮(蛇蛻)
- 性味:甘鹹平,有小毒。
- 功用:祛風定驚、解毒退翳,《本草備要》言其「性靈而能辟惡,故治驚癇、疥癬、目翳」。燒炭後增強其入血分、搜剔風毒之效,助馬勃引邪外散。
皂莢子
- 性味:辛溫,有小毒。
- 功用:通竅搜風、消腫拔毒,《本經逢原》稱其「治風熱目痛,療腫滿便閉」。其性銳利,能通關開塞,配合前藥燒炭後減其峻性,轉為緩消瘡毒。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藥性協同:三藥皆以「燒存性」炮製,炭藥善入血分,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止血生肌,避免瘡疹熱毒灼傷血絡。
- 作用途徑:
- 馬勃輕清上行,專瀉肺經風熱(肺主皮毛,瘡疹多與肺熱相關);
- 蛇蛻走竄通絡,祛風毒而退目翳;
- 皂莢子開泄痰熱,導毒下行。三者合用,共奏「清上徹下」之效。
- 酒引藥力:溫酒送服,助藥勢外達肌表、上通目竅,兼能行氣活血,促進瘡疹消散。
推論延伸
此方設計反映「以毒攻毒」與「從治」思維:
- 瘡疹熱毒屬「火」,方中蛇蛻、皂莢子具小毒,燒炭後毒性減而藥性存,反佐馬勃之清涼,以火鬱發之。
- 適用於瘡疹初起伴目赤者,若毒已深陷、目珠潰爛,則需配合外治。
總言之,馬屁勃散以簡約配伍,針對瘡疹毒邪上攻之病機,體現古人「藥專力宏」的製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馬屁勃半兩,蛇皮半兩,皂莢子14粒。
入小罐子內,鹽泥封固,燒存性,為細末。
每服3錢,食後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馬屁勃散,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四。 組成:馬屁勃半兩,蛇皮半兩,皂莢子14粒。 主治:瘡疹入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