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風導赤散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除風導赤散主治風熱犯肺,熱毒壅盛,症見發熱、咳嗽、咽痛、口渴等。白茅根可清熱解毒,利濕化痰,配合其他藥物清熱瀉火,緩解熱證。
- 涼血止血: 除風導赤散除清熱解毒外,亦有止血功效。白茅根具涼血止血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止咳止血,改善因熱毒傷肺導致的咯血或吐血等症狀。
除風導赤散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利濕: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方中因風熱邪毒入血,導致血熱壅滯,灼傷津液,故需用木通清熱利濕,以解熱毒,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
- 通利水道:木通能通利水道,促進尿液排泄,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熱毒及濕邪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效果。
除風導赤散中包含地膚子,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清熱解毒: 地膚子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濕疹等症狀,與除風導赤散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
- 利濕止癢: 地膚子亦有利濕止癢之效,可幫助改善濕疹、皮炎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更有效地緩解皮膚炎症。
因此,地膚子在除風導赤散中發揮着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濕疹等病症。
除風導赤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邪氣入侵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狀,荊芥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涼血解毒: 除風導赤散主要針對風熱毒邪引起的疾病,荊芥除了疏散風熱,還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幫助患者更快恢復。
因此,荊芥在除風導赤散中起到疏散風熱、涼血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除風導赤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除風導赤散中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生津,並有解毒的作用。在除風導赤散中,甘草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並減輕藥物對身體的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風導赤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眼科典籍,專治「眦帷赤爛」(眦部睑緣炎),其病機與風、濕、熱三邪相關。眦部屬心(內眦)與小腸(外眦),「赤爛」乃濕熱蘊結,加風邪煽動,致睑弦潰爛、血輪發紅,伴癢痛交作。方名「除風導赤」點明三大治法:祛風邪、清心火、導濕熱,契合「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及「風能勝濕」之理,使濕熱從下而解,風邪外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茅根(9克):
- 性甘寒,主入心、肺、胃經,為君藥。取其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之效,瀉心胃之火而不傷陰,導濕熱從小便出,針對「赤爛」之血輪紅腫。
木通(1.5克):
- 苦寒降泄,通利三焦,引心火下行。其輕用量配伍茅根,既助清心火,又防過利傷正,為「導赤」關鍵。
地膚子(3克):
- 辛苦寒,專走皮膚,善祛風濕、止癢。《本經逢原》謂其「治皮膚濕熱,瘡痂疥癩」,針對睑弦濕爛瘙癢,從表層驅風除濕。
荊芥(1.5克):
- 辛溫輕揚,散風邪,解表鬱。少量用之,既能疏風止癢(風去則濕孤),又可制他藥寒涼之性,避免冰伏濕邪。
甘草(3克):
- 甘平調和,瀉火解毒,緩和茅根、木通寒降之性,護胃氣而行藥力。
全方配伍思維:
- 清導並行:茅根配木通,清心胃濕熱,仿「導赤散」之意而變通。
- 表裡同治:地膚子外祛皮膚濕熱,荊芥疏散風邪,茅根內清血分熱,形成由表及裡之透解。
- 藥量輕靈:眼睑為嬌嫩之所,方中除茅根外皆用輕劑,避辛燥苦寒太過,體現「治上焦如羽」之旨。
此方體現中醫「異病同治」邏輯,凡風濕熱交爭於皮腠、黏膜之症(如濕疹、口角炎),具紅腫癢爛者,皆可參此方思路加減。
傳統服藥法
茅根9克,木通1.5克,地膚子3克,荊芥1.5克,甘草3克。
清心胃,除濕熱,祛風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除風導赤散,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茅根9g,木通1.5g,地膚子3g,荊芥1.5g,甘草3g。 主治:清心胃,除濕熱,祛風止癢。主治:眥帷赤爛(眥部瞼緣炎)。以兩眥部瞼弦及皮膚潰爛爲特征,往往浸漬兩眥引起血輪發紅,自覺發癢微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