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舶上硫黃丸
DI SAN BO SHANG LIU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二十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熱 (2.46)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第三舶上硫黃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蟲止癢:硫磺性涼,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因蟲毒、濕熱等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頭癬等。
- 祛風解毒:硫磺亦可祛風解毒,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瘡瘍腫毒等。
由於硫磺性寒,需配合其他藥材以調整藥性,並避免過量使用,以免造成副作用。
「第三舶上硫黃丸」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滲濕、除痺止瀉的功效。硫黃性溫燥,易傷津液,而薏苡仁可清熱利濕,平衡硫黃燥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
- 消腫排膿:薏苡仁還具有消腫排膿、解毒生肌的作用,可配合硫黃消解濕熱所致的腫毒,促進傷口癒合。
總體而言,薏苡仁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利濕、消腫排膿的功效,並平衡硫黃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和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第三舶上硫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針對「疫毒痢」後期,邪毒已衰而正氣未復之證。其主症特徵為下痢僅餘少量殘滯,所下之物異於常態:
- 下清糞、鴨糞狀:糞質稀溏或色異,提示脾胃陽虛,運化失司,水穀不別。
- 如茶湯、燭油:液狀排泄物夾雜油脂或血色殘留,反映腸道脂膜損傷,或餘熱未清、陰血耗傷。
- 些小紅色:痢後微量血滯,恐為熱毒未盡或血絡未斂。
此時病機由實轉虛,重點在於溫陽固澀、健脾化濕,兼清餘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舶上硫黃(2兩)
- 性味辛熱,歸腎、大腸經,具「補火助陽、解毒燥濕」之功。
- 針對病機:
- 溫補下焦元陽,解決疫痢後期脾腎虛寒、固攝無力所致的溏瀉或異常排泄。
- 其解毒之性可清殘留疫毒,尤適用於「燭油」狀脂膜損傷或血色未淨者。
- 硫黃研末去砂石,減其燥烈之性,專於溫化。
薏苡仁(2兩,炒)
- 性味甘淡微寒,炒後轉溫,主入脾胃肺經,長於「健脾滲濕、排膿斂瘡」。
- 針對病機:
- 炒用增強溫脾之效,助硫黃振奮中陽,改善水穀不分的清糞、鴨糞狀下痢。
- 生薏苡本可清利濕熱,炒製後兼顧健脾,斂腸道損傷(如茶湯、燭油狀分泌物)。
- 與硫黃辛溫相配,一溫一利,共奏「溫陽化濕、修復腸絡」之效。
三、配伍與製丸邏輯
- 水丸梧桐子大:緩釋藥力,適合虛中夾滯之證,避免辛熱傷陰。
- 米湯送服:米湯甘平,既護胃氣,又助薏苡仁健脾,導藥入腸。
- 空心服:趁清晨陽氣初升時溫補下元,促進吸收。
四、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硫黃為君,直溫命門之火,佐以炒薏苡仁健脾滲濕,標本兼顧:
- 溫補為主:針對疫痢後期的虛寒本質,固攝腸道。
- 清餘毒為輔:硫黃解毒、薏苡排膿,處理殘留濕熱或腐穢。
- 動靜結合:硫黃之動(溫陽行滯)配薏苡之靜(健脾固澀),恢復腸腑氣化功能。
適用於「陽虛濕滯、餘毒未淨」的痢後調理,亦體現「大病瘥後,當以溫通收功」的治法思路。
傳統服藥法
舶上硫黃2兩(去砂石,細研為末),薏苡仁2兩(炒,材為末)。
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第三舶上硫黃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二。 組成:舶上硫黃2兩(去砂石,細研爲末),薏苡仁2兩(炒,杵爲末)。 主治:疫毒痢,病勢已減,所下隻餘些小,或下清糞,或如鴨糞,或如茶湯,或如燭油,或隻餘些小紅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