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溯源解毒湯」方劑中使用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開竅醒神:蒼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開竅醒神之功效。溯源解毒湯常用於治療溼毒阻滯、神志不清等症,蒼朮可有效祛除溼邪,開通經絡,改善神志障礙,配合其他藥物協同解毒。
- 昇陽健脾,助脾運化:蒼朮還有昇陽健脾之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對於因溼毒阻滯脾胃,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蒼朮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溯源解毒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白蒺藜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黃疸、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白蒺藜能夠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同時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在一些以肝氣鬱結、氣血瘀滯為病因的疾病中,白蒺藜可以幫助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因此,白蒺藜在溯源解毒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以及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溯源解毒湯」中加入「蔓荊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 蔓荊子性涼,味辛,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
- 疏風止痛: 蔓荊子可疏散風熱,止痛消腫。對於因風熱上擾引起的頭痛、頭暈、鼻塞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溯源解毒湯」中加入蔓荊子,可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溯源解毒湯」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功效: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其藥理研究表明,何首烏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護肝臟等作用,能有效幫助機體抵抗毒素的侵害,並減輕毒素對肝腎的損傷,達到解毒之效。
- 補益肝腎: 何首烏同時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在解毒過程中,肝腎功能往往受到損傷,而何首烏能幫助修復受損的肝腎,促進其功能恢復,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毒素的能力,使解毒效果更佳。
「溯源解毒湯」方劑中加入亞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清熱解毒:亞麻子性平味甘,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其富含的黏液質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有助於減輕中毒症狀。
- 滋陰潤燥,緩解毒性:亞麻子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毒素對人體的損害。尤其在一些毒性較強,導致身體出現燥熱、口渴等症狀時,亞麻子可以起到滋潤降火的作用,減輕中毒反應。
「溯源解毒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升麻具有解毒功效: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散毒、昇陽舉陷之效。它能清解外感熱毒,對於各種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熱病斑疹等病症,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升麻能夠提升藥物的療效:升麻氣味芳香,能夠疏散鬱結,使其他藥物更容易進入病竈部位,發揮其解毒作用。同時,升麻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更快地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升麻在「溯源解毒湯」中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解毒功效,更能提升藥物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溯源解毒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腦疳」,其症狀表現為:
- 頭皮光急:頭皮緊繃、乾燥或發亮,可能因血熱風燥或濕熱上攻所致。
- 發結如穗:頭髮黏結成束,狀如穗條,反映氣血失養或濕熱纏滛。
- 滿頭餅瘡:頭部生瘡,潰爛結痂,多屬濕熱毒邪鬱積。
- 腦熱如火:頭部燥熱難忍,提示熱毒上炎,或陰虛內熱。
古醫籍中,「腦疳」多與小兒疳積兼風熱濕毒上攻有關,病因或與乳母飲食不節、濕熱內蘊,通過乳汁傳予嬰兒,或小兒體弱受外邪侵襲。本方以「解毒」為名,推測其機理在於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同時調和氣血,使頭部熱毒得以疏泄。
組成藥味及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酒芩(黃芩):性寒,酒炒後升提藥力,清上焦濕熱,瀉肺胃之火,尤其善治頭面熱毒瘡瘍。
- 蒼朮(酒炒):辛香燥烈,酒炒後增強行氣化濕之力,能祛脾胃濕濁,防止濕熱上蒸頭面。
2. 祛風止癢,疏泄頭目
- 白蒺藜(酒浸炒去刺):苦辛平,祛風止癢,善治皮膚瘙癢、頭風瘡毒,酒浸後增強活血散風之效。
- 蔓荊子(酒炒):輕清上行,疏散頭面風熱,緩解「腦熱如火」的燥熱感。
- 防風湯送服:防風為風藥,助藥力上行頭目,兼祛外風,與方中藥味協同疏解表裡風熱。
3. 養血潤燥,滋陰解毒
- 何首烏(酒炒):補肝腎、益精血,酒製後減其滋膩,兼能活血,助毛髮滋養,改善「發結如穗」。
- 胡麻(黑芝麻,炒):潤燥滑腸,養血祛風,輔助解毒並緩解皮膚乾燥癢瘡。
4. 升提透邪,引藥上行
- 酒升麻:升散透表,解熱毒,引諸藥上行頭面,助清熱藥效力達病所。
配伍特點
- 酒製多用:酒炒或酒浸藥材(如黃芩、蒼朮、蒺藜等),增強藥性上行頭面,同時活血通絡,助解毒散結。
- 攻補兼施:清熱燥濕(黃芩、蒼朮)配合養血潤燥(何首烏、胡麻),避免苦寒傷正,適合小兒疳積體弱之證。
- 外用內服聯動:雖為內服方,但通過「乳母服用」,藉母乳傳遞藥效,間接調理嬰兒體質,為古代小兒用藥特色。
綜合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為主軸,結合「養血潤燥、升散透邪」,針對以下病機:
- 濕熱毒邪上攻頭面:以黃芩、蒼朮、升麻清熱燥濕,升散鬱火。
- 風燥血虛皮毛失養:以蒺藜、蔓荊祛風,何首烏、胡麻滋血潤燥。
- 經絡氣血壅滯:酒製藥材活血通絡,助藥力達表,改善瘡瘍結痂。
全方標本兼顧,既可緩解急性頭瘡熱毒,亦能調理血虛風燥之本,體現古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思路。
(注:本方為古籍記載,用藥思路可供參考,實際應用需依專業辨證而定。)
傳統服藥法
酒芩、蒼朮(酒炒)、白蒺藜(酒浸,炒去刺)、蔓荊子(酒炒)、何首烏(酒炒)、胡麻(炒)、酒升麻。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0-50丸,防風湯送下。由乳母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腦疳。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溯源解毒湯, 出處:《育嬰秘訣》卷四。 組成:酒芩、蒼朮(酒炒)、白蒺藜(酒浸,炒去刺)、蔓荊子(酒炒)、何首烏(酒炒)、胡麻(炒)、酒升麻。 主治:小兒腦疳,頭皮光急,發結如穗,滿頭餅瘡,腦熱如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