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龍丸

蜣龍丸

QIANG L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胃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蜣龍丸中包含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地龍具有通絡活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脾經,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並可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蜣龍丸本身亦有通絡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地龍的加入可加強此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2. 蜣龍丸針對的病症多與經絡不通、血瘀阻滯相關。例如,蜣龍丸常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病症。地龍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這些病症,因此成為蜣龍丸的重要組成部分。

蜣龍丸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穿山甲性味歸經:穿山甲性微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其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散結化瘀等功效。蜣龍丸作為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藥方,穿山甲的加入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2. 蜣龍丸組成搭配:蜣龍丸中其他藥材,如乳香、沒藥、地龍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穿山甲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蜣龍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遠年瘡毒成管,膿血時流,久不收口」。即用於慢性瘡瘍潰爛後形成的瘻管(又稱「瘡管」),症見膿血持續滲出、難以癒合之頑固性潰瘍。古人認為此類瘡毒久積,腐敗成管,需逐瘀排膿、生肌斂瘡,方能根治。

組成與方義分析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1. 地龍(生於韭菜地上者)

    • 性味鹹寒,歸肝、脾、膀胱經。
    • 功效:清熱解毒、通絡散瘀、利水消腫。
    • 本方取其「通絡」之力,助瘡毒外透;生於韭菜地者,古人認為其得辛溫之氣,更具活血透毒之效。
  2. 蜣螂蟲

    • 性味鹹寒,有毒,歸肝、胃、大腸經。
    • 功效:破瘀消癥、攻毒排膿。
    • 古籍載其「推糞化積」,類推於瘡瘍則能「推陳致新」,逐敗腐膿血外出。
  3. 刺蝟皮(連刺)

    • 性味苦平,歸胃、大腸經。
    • 功效:收斂止血、化瘀止痛。
    • 取其「穿刺」之象,象形取義,可穿透瘡管,兼能斂瘡生肌。
  4. 真象牙屑

    • 性味甘寒,歸心、腎經。
    • 功效:解毒生肌、收斂瘡口。
    • 古方多用於癰疽瘡毒久潰不斂,能促進組織修復。
  5. 川山甲(穿山甲)

    • 性味鹹微寒,歸肝、胃經。
    • 功效:活血消癥、排膿透膿。
    • 以其「走竄」之性,直達病所,貫通瘡管,引膿外出。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透排膿」為核心,結合「祛腐生新」之法:

  • 攻逐邪毒:蜣螂、穿山甲為主力,破瘀通絡,直搗瘡管深處,迫膿外出。
  • 疏通管道:地龍、穿山甲協同,通絡散結,防止膿血瘀滯。
  • 斂瘡生肌:象牙屑、刺蝟皮在祛腐後收斂瘡口,促進癒合。
  • 劑型設計:煉蜜為丸,緩攻藥力,使藥效持久作用於瘡管深處,逐節排出敗腐。

總結

蜣龍丸以蟲類藥為主,取「血肉有情之品」的峻烈走竄之性,針對「瘡毒成管」的病理特點,通過逐瘀、排膿、生肌三階段,達到「腐去新生」的療效。其組方體現中醫「以通為治」「象形療疾」的思維,符合傳統外科「祛腐生新」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地龍1斤(生於韭菜地上者。以酒洗去泥,瓦上炙乾,為末),蜣螂蟲8個(炙乾,為末),刺蝟皮(連刺)5錢(炙,為末),真象牙屑1兩(為細末),川山甲1兩(麻油炒黃,為細末)。
上和勻,再研,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大人每服8分,小兒每服5分,開水送下。服藥末完,其管自能逐節推出,剪去敗管,藥畢管自退盡。
忌口百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蜣龍丸,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組成:地龍1斤(生于韭菜地上者。以酒洗去泥,瓦上炙乾,爲末),蜣螂蟲8個(炙乾,爲末),刺猬皮(連刺)5錢(炙,爲末),真象牙屑1兩(爲細末),川山甲1兩(麻油炒黃,爲細末)。 主治:一切遠年瘡毒成管,膿血時流,久不收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